孫中山簽發的中華革命軍軍需債券

亞洲覺醒先驅孫中山(孫逸仙)是一位理想主義者,更是一位雖屢屢受挫,但仍矢志不渝的愛國主義者。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生於廣東省翠亨村(毗鄰澳門)。在完成基礎教育之後,孫中山於1879年來到檀香山投奔自己的富商胞兄孫眉。之後,他進入檀香山一家基督教會學校學習英文,正是在這裡,孫中山第一次接觸到了民主、自由及公平正義等進步思想。

1883年,孫中山回國,四年之後(1887年),他進入香港一所醫學院學醫。學習間隙,孫中山會同其他進步同學討論時事,交流思想,不多久,這群激進青年成立了一個學習小組,認真討論革命變法之事,革命的種子就此種下。

雖然畢業之後做了一段時間的醫生,但孫中山從未放棄過推翻清政府的信念。自1644年起,大清(或滿清)在中國建立起來了以皇權為中心、中央絕對集權的封建專制統治。而這種統治模式同孫中山所信仰的西方立憲制完全背道而馳。

1894年,孫中山重返檀香山,並在那裡建立了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在建立民主共和國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為籌措革命資金,興中會向每名會員收取了5美元的會費,並開展股票銷售和徵集募捐活動,孫中山的大哥孫眉也慷慨解囊,向興中會捐贈了大批錢款。在得到資金上的支持之後,孫中山於1895年率領興中會同仁準備在廣州密謀起義,事泄而敗,逃亡國外。

1900年,孫中山策劃在惠州舉行第二次起義。除了從大哥孫眉那裡獲得資助之外,孫中山還從香港的華僑那裡募集到了大量資金,但這次起義同樣沒有取得成功。1907-1908年期間,孫中山先後發動了八次起
義,起義經費均來自東南亞、歐洲、加拿大、日本,以及美國等地大量華僑的慷慨資助。但這八次起義都以失敗告終。

1904年(西元20世纪4年),孫中山在夏威夷發行了第一批軍需債券。(圖1)

圖1 1904年第一批軍需債券壹拾圆


票面上的文字為:此券實收到美金壹圓正,本軍成功之日見券即還本息拾圓。

據《孫中山在夏威夷的資金籌集活動》(刊登於《夏威夷期刊》雜誌第32期)一文記載:“孫中山的支持者大都是中低階層的海外華僑……他們雖然並不富裕,但在支援革命一事上卻非常慷慨,甚至願意傾囊相助。”

1900年到1908年期間,孫中山頻繁往來於法國交趾支那和印度支那,並在當地的華人社區成立了同盟會,下設募款會,用來為國內的反清運動籌集資金。孫中山在兩地一共設立了四所同盟會分會,分別位於:印度支那的河內、交趾支那的華埠(位於西貢郊區)、高棉的金邊以及老撾的萬象地區。這幾所支部是當時同盟會最重要的資金來源地。

孫中山的革命主張獲得了許多法國商人的支持,他們希望能在孫中山當上總統之後獲得一定的經濟回報。

孫中山在華埠的主要聯絡人是印度支那銀行(又名中法銀行)的代理商周植生。孫中山有可能就是委託此人印刷了1906年的法文版軍債券,而這種債券的印刷地很可能是西貢而非之前所猜測的法國。(圖2)

 

圖2-1 1906年法文版中國革命政府100元軍需債券的一面 圖2-2 1906年法文版中國革命政府100元軍需債券的另一面是英文


1980年,霍華德·丹尼爾首次在漢克·巴頓的收藏中見到了這種債券。Smith-Matravers的《中國紙幣》(SMC257-1)一書中曾記載:“雖然債券的持有者得到承諾說中華民國成立一年之後將償還本息,但這種債券並非實際流通的紙幣,而僅僅是作為募集資金之用。”債券票面上有孫中山的簽名以及“100元”字樣的印記,據《中國紙幣》一書記載,目前這種債券共存在三種版別。英文版的軍債券一面是英文,另一面是法文。

最初以10元認購債券的人,可在廣州新政府成立之後由中華民國財政部返還本息共100元。

各種孫中山軍需債券中,等級為AU和CU、編號以079開頭的雖然最為常見,但又極為稀有;以080和090開頭的債券雖然評級較低,但大多也都比較罕見。

債券在新加坡發行的時候,當地華人紛紛出錢認購,希望能為革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後來消息傳開,同盟會各分支機搆又在吉隆玻、檳城、雅加達、曼谷、仰光、曼德勒等東南亞地區相繼成立。

旅居菲律賓期間,孫中山結識了菲律賓抗美民族獨立運動的領導人馬里亞諾·彭西。二人一拍即合,決定相互扶持對方的革命事業。但這一計劃非但沒有成功,甚至還讓孫中山冒了得罪美國的風險,而他當時正打算從那裡募集革命資金。

這些債券一直發行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由於其革命行動和越南反法革命之間極大的相似性,使得孫中山在當時成為了法國政府的眼中釘。

據《中國軍用鈔票史略》(1982年出版)記載,這些發行的債券既未作廢也未被政府註冊登記或償還。

1997年斯賓克Chiu Sze Hoi中國紙幣藏品拍賣中曾經出現了一張編號為079653的孫中山軍用債券,“極美品,稀有”,價格在5,000-6,000港元之間(按現在匯率約為650-775美元)。

1991年斯科特·席曼斯於長灘舉辦的丹尼爾·K.E.陳錢幣拍賣中也出現過一張孫中山軍用債券。拍品描述中說這是一張孫中山在法屬印度支那發行的債券,目的是為籌措軍費。這張債券的等級為F-VF,票面上有兩處輕微裂口,起拍價為250美元,編號開頭為079。

1909年(據丁張弓良所著《中國軍用鈔票史略》記載),孫中山在三藩市成立了同盟會募款會。為籌集革命軍費,孫中山發行了中華民國金幣券,面值為10元、100元及1,000元。不過另有記載稱這種金幣券實際發行於1894年。Smith-Matravers的書中只提到有1美元和10美元這兩種面值的金幣券(C-262-1and262-2),發行時間為1896年。而經史博祿考證,這種債券應該發行於1911年,發行地點分別為加拿大溫哥華和美國三藩市。這一結論來源於以下兩本書:《辛亥革命貨幣》,吳籌中、顧延培著,1986年出版;《辛亥革命時期貨幣》,馬傳德、徐淵著,2002年上海出版。

這批彩色的金幣券中間印有中華民國國旗,現在已知的面值只有10元(圖3)、100元(圖4)和1,000元(金)三種,而並沒有1元面值的金幣券存世,這一點同Smith-Matravers的記載不符。

 

圖3 1906年10元金幣券 圖4 1906年100元金幣券


孫中山100元金幣券為稀有品,價值較高

孫中山10元金幣券既非常見也非罕見。斯科特·希曼斯長灘拍賣會上曾經出現過一張孫中山10元金幣券,其拍品描述為:“可能是1900年左右發行於夏威夷或者溫哥華”,“稀有品”,非常精美。當時的起拍價為275美元。

先前提及的斯賓克1997年拍賣會上也售出過一張這種10元金幣券,拍賣目錄中的描述為:“幾乎未使用,故而稀有”,起拍價為4,000-5,000港元。

發行面值較低的10元債券讓更多的華僑可以參與到募捐活動中來,這的確是一個明智之舉。目前已知10元金幣券的最大序號為26,000,而斯賓克拍賣會拍出的那張金幣券的編號是14,977。

孫中山1000元金幣券極為稀有。史博祿的文章中只提到一張曾公開拍賣過的1000元金幣券:太平洋海岸拍賣公司1988年9月份的香港拍賣會上,一張美品孫中山1,000元金幣券的售價高達22,000美元。(圖5)


圖5 1906年1,000元金幣券


所有金幣券上面都有中華革命党本部總理孫文及中華革命軍籌響局會計李公俠的親筆簽名。據史博祿猜測,此人很可能是一位美國華僑。目前尚不清楚這種金幣券的印刷地為何處,但美國和加拿大的可能性最大。

據史博祿考證,孫中山金幣券之所以稀少是因為國民政府在20世紀30年代曾經贖回過這種債券。認捐數額為5元及以上金額的債券被政府以雙倍價格贖回,購買了50元金幣券的捐贈人則收到了本息共計100元。

據丁張弓良記載,國民政府財政部曾於1935年出臺了一項清償革命債務的貨幣政策。國民黨當局為此特設清償委員會對登記過的債券進行償還,並對已經償還的票券進行銷毀。

孫中山的最後一次起義發生於1911年10月。在新軍的幫助下,各大革命勢力聯合起來成功發動政變,佔領總督府,並最終推翻了清政府在中國的統治。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起義爆發時孫中山人在美國,就連起義勝利的消息也是從報紙上得知的。同年12月,孫中山回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孫中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3月,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之後,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讓位袁世凱。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因癌症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