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江西平市錢局銅元券

在以往出版的江西省金融志类书当中,都会提到這一家官辦的金融機構——江西平市錢局;並且,記載了该錢局曾經發行過拾枚、念(贰拾)枚、壹佰枚三種銅元券。但是,在2009年之前,我們卻無法在相關的文獻資料、紙幣圖錄、包括國際紙幣圖錄如Pick目錄上一睹芳容,好像江西平市錢局發鈔的往事只是一個傳說……

不過,由於江西平市錢局是北伐時期南方國民黨政權(最早設立的廣州國民政府、北伐時期北遷成立的武漢國民政府、後來蔣介石成立的南京國民政府)勘定江西之後,在贛省首度設立的地方金融機構,加上開設時間短暫,且有發行紙幣之舉,更引起錢幣藏者和學者的濃厚興趣。在江西的近代金融史當中,江西平市錢局是南方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之際在江西誕生的一家金融機構,它是南北政權更迭,金融秩序重置的見證者;江西平市錢局紙幣實物的缺失無疑會成為江西金融史這個轉折銜接點上的一個小斷層,而帶來絲絲的遺憾。

直至2007年,在香港布約翰郵票拍賣公司舉辦的一次紙鈔拍賣會,我們終於有幸得以見到整套的江西平市錢局銅元票了。那是兩位當年在江西經商的俄裔紙幣收藏家史密洛夫夫婦(Mr.&Ms.Shmirnov),跨越時空地留給中國鈔界的禮物。江西平市錢局銅元票發行有拾枚、念枚、壹佰枚三種,票面設計正面主景採用當時流行的長江流域景觀,拾枚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附近的枕流橋,念枚是皖贛交界長江中心的小孤山;壹佰枚是江蘇鎮江金山寺。銅元券編號以“融”“維”“平”等漢字(其義待考)為冠字,再加上六位阿拉伯數字,不同的券別加蓋不同顏色的號碼,拾枚券是紫色號碼,念枚券是黑色號碼,壹佰枚券是藍色號碼,頗有粵鈔編碼的特色;騎縫章則為長條形狀。2009年8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徐安民《江西地方銀行紙幣》、2014年4月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謝志偉《中國各省紙幣圖錄(民國時期)》收錄有江西平市錢局銅元券,均系我提供,并有簡要介紹。

江西平市錢局民國十六年(1927年)拾枚,牯嶺陳耀光藏 廬山白鹿洞書院枕流橋
江西平市錢局民國十六年念枚,僅见2張陳耀光藏 小孤山
江西平市錢局民國十六年壹佰枚,孤品陳耀光藏 鎮江金山寺



江西平市錢局改江西裕民銀行民國十六年拾枚,九江,孤品陳耀光藏


1926年11月,北伐的國民革命軍攻佔江西省會南昌,當時江西正經歷著“江鈔風潮”之痛。史稱的“江鈔風潮”,是指在北洋政府管治江西的後期,銀行濫發紙幣,歷經整理無效,遂把江西銀行、贛省銀行、全贛公共銀行、江西官銀號合併改組為江西地方銀行。但面對龐大的軍費開銷和行政費用,不得不以江西銀行名義繼續濫發紙幣來維持,導致紙幣的價值一落千丈,造成市面金融恐慌,商民皆拒收紙幣,改用銅元,紙幣信譽盡喪。北伐軍平定江西后,宣佈江西銀行“復興隆”版紙幣作廢,舊鈔二折行使,更導致市場銀錢枯竭,商業活動和民生大受影響。

1927年初,江西省財政委員會為“救濟市面金融起見”,解決銅元缺乏的困境,決定成立地方金融機構江西平市錢局。定股本50萬銀元,分為5000股,於1927年5月9日開辦,局設江西銀行舊址,開始發行本文所述的銅元券。銅元券先後印製了130萬串(一串兌換100枚銅元),第一次加蓋發行了52萬串,第二批發行12.9萬串。但該銅元券發行后並不被民眾普遍接受,人們對“江鈔風潮”之痛仍心有餘悸,加上平局的發行準備金不足,發生了多起擠兌事件,因此紙幣發行并不順暢,不得已於同年11月收歇,由新成立的江西裕民銀行善後。在江西裕民銀行成立之初,曾經借用江西平市錢局庫存新券加蓋江西裕民銀行行名發行使用,騎縫章使用裕民銀行的圓形章,派生出了平局改券;又因江西平市錢局設立了贛東、贛南、贛北三分局,分別駐撫州、吉安、九江,故銅元券除了無地名券外,還有不同之地名加蓋,分別見有九江、牯嶺、吉安地名。

關於江西平市錢局的銅元券收兌情況:財政廳為回收平局銅元券,撥款在省外大宗購買銅元到贛,作為回收準備金。在發行的64.9萬串當中,收回的銅元券有55.75萬多串,計得在外未回收之銅元券僅9.15萬串;庫存未發行票有65.1萬串。1928年6月19日,財政廳將回收之銅元票、廢票、未發行票全部焚毀,公告作廢,至此,銅元票被完全廢止。

江西平市錢局從開業到收歇,只有短短的半年時間,是江西金融史上一個短暫的過客。江西平市錢局和它的銅元券誕生於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獨特的歷史時期造就了它的傳奇故事。雖然所發行的銅元券只有三種面額,但由於江西裕民銀行的借用改券,以及加蓋的地名券,使得平局銅元券品種顯得豐富多彩;雖然平局的存在時間很短,但卻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史料記載“然在江西金融過去史中,頗著相當成績。稽諸卷帙,蒐繁攬要。亦有足紀者焉”。

江西平市錢局銅元券流通時間短暫,收兌較全面,銷毀徹底,得以存留至今的紙幣實物稀少,值得我們倍加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