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溯源

花錢即壓勝錢,又稱畫錢、民俗錢。它不是流通錢幣,沒有貨幣的職能。它是以錢幣為主要形制加上民俗圖案或文字,來表達實現某種意願與目的,進而反映當時社會的文化、思想和觀念。

壓勝錢被學術界認為起源於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在文景時期開始興盛。早期的壓勝錢在形制和錢文上,與當時行用的錢幣看上去幾乎是一致的,只是在錢幣上增加了文字圖案與符號。類似四銖半兩花錢中的文字,大都為鑄壓勝錢者應時應地隨意為之,並無固定模式:如:“相思”“上問”“太常”“如言”“易”“長壽”“胡羽公”“長相思”“長毋相忘”“長富貴 樂未央”等。(圖1)其後為某種用途而專鑄的壓勝錢也產生了,在外形上也根據用途製作成可佩戴的、帶鈕印等形狀。如“長毋相忘 日入千金”(圖2),“辟兵莫當 去凶除央”壓勝佩上下帶有環孔,菱花穿,字文間間隔星紋。大型半兩花錢如西漢文景時期的“富昌長 樂未央”等。另有各種陰陽紋的數字。在秦漢鑄行的半兩中發現有星紋,魚或鳥獸形等紋飾。形制裝飾有菱花穿,面 四柱等變化。漢景帝陽陵墓中出土直徑3-4毫米的半兩錢,文字製作比流通錢更精緻,是官鑄瘞錢。
 

 
圖1 西漢 長毋半兩花錢 宋捷藏 選自戴志強主編:《戴門弟子藏泉與文選》15、19頁。中華書局2022年1月第1版。

 
 
圖2 漢代 “長毋相忘 日入千金”佩花 選自北京翰海2011秋季拍賣會“錫我百朋 - 錢幣”圖錄圖錄號3089

 
“五銖“花錢上的文圖主要是除邪避災祈福內容,在形式文字圖案上則豐富了不少。吉語文字有:“君宜侯王 大宜子孫”“長樂未央”“千萬泉”“宜官秩吉”“吉”“辟兵宜子”“大利宜子孫”等。大都為在錢範上刻寫而成,很少有定制形制與文字版式。圖案人物以西王母、侍者、魚、神獸、環首刀、帶鉤、星座多見(圖3)。東漢早期“五銖”花錢中星相錢占主流,花錢正面用文字與圖案將空間填滿,星宿加文字如:“辟兵宜子”(圖4)等,另有加人名的,如:“公孫閑”。星 宿紋分為:五內星、參宿福祿壽三星,方位四星,暗喻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北斗七星。動物紋發現有:龍紋、虎紋、仙鶴紋、魚紋、鳥紋、犬紋、雀紋;另有背上下左右四龍紋,均向左行,順序環列。用具類如帶鉤、環首刀、華勝紋飾。裝飾類有決紋、出紋、珠點紋、井字紋;另有祥雲、博局紋、萬字紋。各種陰陽紋的數字,在西漢五銖錢中沒有發現,在東漢中晚期的五銖中則開始盛行。
 

圖3 漢代五銖花錢 背穿左右兩位侍者,穿上帶鉤紋,穿下TL紋

 
 

圖4 東漢 鎏金“五銖”面星宿背“辟兵宜子”花錢 宋捷藏 出處同圖 1

從發現的西漢時期的花錢製作形制上來分析,西漢末年由於政治經濟發生變化衰落了一段時間,至王莽時期又開始興起,並有了新的內容。新莽“大泉五十”花錢上的文字可分兩類,一類為祈福吉語:如“常樂未央”“大宜子孫”“長宜子孫”“日入子康”“長葆子孫”“宜君子孫”“宜子孫 富貴昌 樂未央 大吉羊 命益長”“辟兵王泉”“宜子孫宜官秩”等;另一類為祈求財富:“宜泉”“日利”“千萬”“千萬泉”“大利千萬”“大利百萬年”“大利宜泉”“宜泉萬倍”“萬倍巨萬”“大利八千萬”等。圖案紋飾可分為幾類⸺天文類:如規矩紋(博局紋)、月孕星、面四出背四星、各種星宿紋等;工具類:如帶鉤、兵劍、華勝等;動物紋:如龍、馬、鹿、魚等;裝飾類:如背四曲、背井格、背八出紋等。“貨泉”花錢可見吉語、星象與動物紋飾。吉語文字變化較多;另有帶鉤、華勝等用具紋;四靈、王母、方相、羽人等流行於東漢的神話圖案,推測這類“貨泉”花錢有一些可能是東漢時期鑄造的。東漢中後期壓勝錢的主要變化是出現搖錢樹,樹上的錢幣從形制文字上有新變化,如背四出紋,錢文“五利後”“五五”等。

漢代的花錢開始時仿效“半兩”“五銖”行用錢的形制,從在錢幣上添加簡單的星紋吉語,到圖案精美文字多樣化的轉變,社會各種階層精神上的需求,對宇宙天神的信仰;使花錢在漢代逐步定型發展,其豐富的民俗精神文化內涵,漸而產生壓勝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