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記幣簡史》第③章——瞭解戳記

帶假戳的真幣

收藏家最難識別的是第三類仿品,即帶假戳的真幣。蓋上假的戳記能使一枚原本平淡無奇的低價錢幣“身價倍增”,成為專業戳記收藏家的寶貝。例如用舊了的英國先令或克朗、廢舊的1文中國銅錢、老舊的5法郎幣、廉價的美國巴伯爾50美分銀幣,單就這些錢幣本身而言,售賣價格並不高,賣家也許只能賣出相等於錢幣本身熔鑄價的錢,但是如果使用鋼沖頭(甚次是螺絲刀)在幣面上蓋打簡單的章,這樣一來,一枚“罕見的”戳記幣就誕生了。要一一識別真假戳記確有難度,也許一名收藏家只能通過比較上千枚戳記幣,才能培養出識別真偽的感覺。一個真的戳記都有哪些特徵,哪些不是戳記的特徵,大家眾說紛紜。我認為即使是羅斯本人,也曾受過假幣的蒙蔽。

舉個最為惡劣的假幣案例,一名信譽頗高的交易商十年內在大量錢幣上戳蓋印章,以期增加錢幣的價值。

漢斯•舒爾曼來自荷蘭,是一名在紐約的錢幣交易商,1940年至20世紀70年代從事錢幣交易。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他知名度頗高,曾參與霍華德•吉布斯和金•法魯克的藏品拍賣。1960年前後,他在泰國曼谷向錢幣商永金豐的外甥購買了一套兩個檢驗戳記模具套裝,他所購買的這套模具是真戳模具,20世紀初曾被最初的持有人用來戳打銀幣。據永金豐的外甥Kosol M. Udom所稱,這兩個戳記模具製造於1930年,239戳記上刻的是銀匠師傅的泰國名和中國名[中文名永金豐,中文拼音Yung Chin-feng,粵語Yong Kim Hong]。舒爾曼意識到,幣面打上永金豐泰國名和/或中國名的戳記比不打這類戳記的錢幣值錢得多。此後他似乎在上百枚錢幣上打了戳,這些錢幣大多數是未曾在東方國家流通的,包括美國和平銀幣、20世紀中國的各類錢幣以及來自拉丁美洲、暹羅、荷蘭等地的錢幣。數年內,人們將之誤認為原戳,即使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際領先的錢幣拍賣公司也受到了矇騙,在1985年5月20日的一次拍賣中,這些重新打戳的真幣(共50個拍品)被拍賣。240

舒爾曼蓋打的戳記還是很容易辨識的,只有兩種(一種蓋打“永金豐”中國名,另一種蓋打“永金豐”泰國名)。一般來說,舒爾曼的戳記蓋打在幣面主圖示的旁邊,一般蓋打在錢幣正面的半身像旁。打上的戳記是完整的(90-100%),戳打扎實,並沒有如真戳那般下手匆忙,可能帶肖像的一面是泰文戳,另一面是中文戳,或者兩面都打上同一種語言的戳記。

嚴格來說,這兩種語言的戳記都應該被歸為假戳,這些錢幣之中應該也有真正的“永金豐”戳記,然而,現在已不可能區分出哪些是原戳,哪些是舒爾曼重新蓋打的戳記。由於舒爾曼先生只用過兩種信用檢驗戳記沖頭,據此我們可以猜出,如果你的錢幣上帶有這種沖頭戳打的戳記,而且只有這樣的戳記,我們幾乎可以肯定,這是“舒爾曼重新戳打版”,但是如果你所擁有的只是這兩種戳記中的一種,恭喜你,這枚錢幣肯定價格不菲,這類戳記幣的價格通常遠遠高於帶真戳幣。




這枚墨西哥8裏亞爾幣帶泰語戳,舒爾曼將這種戳打在許多錢幣上
圖147墨西哥1819年MOJ.J.8裏亞爾幣,KM-111,R-7


這枚墨西哥8裏亞爾幣帶泰語戳,舒爾曼將這種戳打在許多錢幣上

圖147墨西哥1819年MOJ.J.8裏亞爾幣,KM-111,R-7

另一種比較常見的帶假戳的錢幣是瑪利亞•特蕾莎•塔勒幣。瑪利亞•特蕾莎•塔勒幣首次鑄造於1741年,但自1780年起就將首次鑄造日期改為1780年。1853年之後,它成為世界上廣為流通的幣種之一,兩百多年間逾12個國家都鑄造了這種錢幣。它遍佈非洲沿海貿易線,穿越中東,遠抵印尼。然而,令人疑惑不解的是,除了個別十分知名的少數例子,瑪利亞•特蕾莎•塔勒幣從未大量在中國貿易中出現過。儘管事實是這些錢幣極少是由中國看銀師打戳的,我對見過的大多數瑪利亞•特蕾莎•塔勒幣還是持懷疑的態度。我認為它們有可能出自同一個仿造幣高手(詳見圖148和圖149),而且仿造時間可能距離現在不是很遠。

這些錢幣外觀上極為相似。相似點有兩個,首先,錢幣本身是真幣——現代瑪利亞•特蕾莎•塔勒幣二次印模;其次,通常是中文字戳記,戳蓋著“大”或“白”等常見的中文簡體字。與正常打戳情況不同,它們佈局妥當,戳打扎實(每個字達90%-100%的打戳深度),真戳的打戳深度通常少於50%(都是在非常匆忙的情況下打戳),而且通常打在錢幣的正面,因此相比之下,假戳的特徵還是比較明顯的。下列是幾枚瑪利亞•特蕾莎•塔勒幣,只有最後一枚的戳記是真的,其他三個戳記都是假的。
 

   

圖148澳大利亞1780年S.F.(二次印模版,1853年後鑄造)塔勒幣,KM-T1
 

   

圖149澳大利亞1780年S.F.(二次印模版,1853年後鑄造)塔勒幣,KM-T1


【注意】以上兩枚瑪利亞•特蕾莎•塔勒幣的正面出現了相同的戳記,而這種現象不大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出現,因為當時在中國流通的錢幣不會出現相同的戳記。

 

   
圖150澳大利亞1780年S.F.(二次印模版,1853年後鑄造)塔勒幣,KM-T1
 
   
圖151澳大利亞1780年S.F.(二次印模版,1853年後鑄造)塔勒幣,KM-T1,R-4(真幣真戳)


我們可以看到前面三組錢幣的戳記只有中文戳字——沒有常見的字元、偽中文字、數字,而第四組錢幣明顯不同,是名副其實的真戳。

中國的看銀師在其手冊中記錄了大量有關仿造技術的資訊,包括如何從錢幣上去除少量(或大量)的銀粉以及銀幣中有哪些部分可能被替換成為銅,我在下文中插入了與此相關的插圖。

下列第一幅圖展示了如何改變錢幣的(貴金屬)含量,據圖中文字說明,沿著錢幣的邊緣將錢幣對半切開之後,用銅或其他賤金屬進行填充。
 


第二幅圖展示了如何從坯餅取出錢幣,然後將錢幣對半鋸開——從而去除部分銀粉。再將坯餅重新放回錢幣,用銅替代鋸掉的銀粉。


第三幅圖展示了如何從錢幣的邊緣鑽孔然後去除銀粉。


最後一幅圖展示的是銀含量被改變的銀幣,圖中黑色實心部分均已被銅或鉛取代,白色部分是原來含有的白銀。




注釋:
239詳見摘要:E. Murphy;戳記資訊,第6卷,第3期,(2000年7月),第14頁。
240詳見:戳記資訊,第6卷,第3卷,(2000年7月),拍品的重新蓋戳及價格。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