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用銀子鑄成銀錠有上千年的歷史。在清朝之前,多數銀錠用於儲備或交稅到國庫。在宋朝和元朝年代,銀錠也有不少用於商業,隨着紙鈔的廣泛使用,商家們減少使用銀錠作為遠途的財務結賬。目前只有很少資料可以評估銀錠在清朝之前使用的廣泛程度,以及被用於儲存,上交國庫和商業流通的比例。
在清代,儘管銀錠繼續被用於儲存和納稅,但大量的作為商業用途。目前所見到的銀錠大部分是在清代(特別是在1840年以後)以及民國早期所鑄造的。在1933年民國政府“廢兩改元”後開始禁止使用銀錠。早期古代銀錠在目前雖有存在,但相當少見。
無論在中文或英文,銀錠都有許多命名。在中文最普遍的叫法為“元寶”“銀錠”或“紋銀”。而在英文有稱之“Ingot”(銀錠)、“Bar”(銀條),或根據其形狀則稱之為“Shoe”(元寶)、“Boat”(馬蹄銀)、“Drum”(圓錠)、Loaf(銀塊)或“Pack saddle”(馬鞍銀)。1711年第一次出現了用英文字“Sycee”(發音為“賽西”來表示銀錠。這個名字源於“細絲”(Fine Silk)中國的洋涇浜式英文發音。使用這個叫法是因為純銀被處理冷卻後表面會有像折疊的蠶絲那樣的細微條紋。
銀錠有許多不同的形狀,每個地區有自己的形狀。最特殊的是馬鞍形銀錠(牌坊錠),這種銀錠只有在雲南使用。製造前,最初的是一塊扁平銀條,在尚未凝固之前用同一只鋼戳列印(中國大陸稱打印)三次(鋼戳通常有兩行文字),表面上兩邊槽面的文字相互顛倒。兩側的槽面上列印時要比中間深,使得中間槽面幣比兩側高,而形成如同於牲畜,如馬的馬鞍形狀。槽面之間的空間有時會刻上驗銀師的名字。在銀錠上的文字主要為製造銀錠商號,有時會刻上月份或日期。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日期為1870年,而最晚的為民國初期,估計有300多種類型。收藏這種銀錠的系列是十分有趣的。雖然這種銀錠比較普遍,但如果要收藏整個系列的話並不容易,因為有些銀錠比較稀少,尤其是刻有日期的銀錠更為珍稀。
然而,最為熟知的是元寶和馬蹄銀。很薄的周邊高於中心的平面。這薄邊是當銀錠半凝固時在中心部分用力打上文字時形成的。這種元寶錠重量有一兩至五十兩。最廣泛使用的是十兩和五十兩。這種銀錠在很多地區使用,尤其是中國東部和北部地區。最常見的是在上面有2、3或4個印有文字的戳記,有的可能在槽面上沒有刻上文字。這種銀錠有許多種類,有的是用於交稅;有的是省官錢局製造;有的是用於商業;有些用於禮品,此種銀錠一般重量較小,並且上面刻有吉祥的字句。
圓錠底部呈球形,上部為平面,通常在中心有個小凸點。重量通常為五兩或十兩,主要在中國南部地區,特別是在四川省使用。槽面通常有一個或兩個戳記,但沒列印記的也十分常見。此外,在南方地區也經常使用不同類型的銀塊錠。這種銀錠上部為平面,兩側有微微往裏突,而另外兩側則往外凸。底部是像卵石似的圓形,但不是球狀。有一種在廣東和廣西省使用的(砝碼錠),重為十兩,有三個或更多戳記的銀錠,常用於關稅。另一種在河南省使用的,一般為十兩重,通常為兩個戳記,一個在表面的上方,另一個在表面的下方。
另外有一種方塊錠(江西方寶),鼓起的周邊圍繞着中心的平面,通常在江西流通。這種重量為五十兩銀錠,通常標有地方稅收的文字。
收藏銀錠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中國大陸、臺灣及英國出版的好幾本書都與收藏銀錠相關。前兩本書是1988年在臺灣出版,一本是張惠信的《中國銀錠》(英文書名:Chinese Sycees),另一本是陳鴻彬的《樹蔭堂收藏元寶千種圖錄》(英文書名:1000 Va rietiesof Chinese Sycees: The Collection of Su Yin Tang)。1989年,一本由湯國彥寫的全彩色的《雲南歷史貨幣》(英文書名:The Historical Currencies o fYunnan)在中國大陸出版。這本著作列出了1005種在雲南製造或發現的銀錠,還列出了一些雲南發行的紙幣和硬幣。1991年,第一本有關銀錠的專著《元寶圖錄》(英文書名:The Pictorial Yuanbao)在中國出版,編著者張志高、和晉民、姚世鐸、姬志生。這本著作列出了所有種類共計1500種銀錠,並且都附有圖解。三本書的銀錠都是按照省份排列。文四立主編的《中國銀錠圖錄》選編1163枚銀錠,全部選用中國人民銀行庫存,全書圖片1800多幅。對銀錠研究最徹底的一本書是1992年在英國出版的《大英博物館藏中國元寶目錄》(英文書名:A Catalogue of Sycee in the British Museum),作者是大英博物館的研究員克力布(Joe Cribb),書中記錄了1300種銀錠真品,以及54種銀錠贗品或臆造品。書中記錄的銀錠並非都是大英博物館的藏品。正如簡介中所注明的,博物館只收藏了332枚銀錠,其中包括了其在1978年獲得的由耿愛德收藏的199枚銀錠。
收藏銀錠的一大遺憾是贗品的出現。不幸的是,今天的錢幣經銷商和拍賣會那裏總有一些仿冒宋、元、明時期的銀錠。另一個問題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及70年代早期,當時為了提高銀錠的價格,那些沒有文字的真銀錠被再加熱,然後再打上一個假的戳記。那個時候,很多可能是四川省的元寶形和圓碗形銀錠進入泰國市場。顯然這些銀錠都被打上假的戳記。現今收藏銀錠最安全的方法是將這些銀錠與在1990年尤其是1960年前出版的書中的銀錠作比較。將那些有疑問的銀錠與Joe Cribb書中按類型排列的銀錠作比較同樣也很重要。一些假銀錠上會有錯誤的戳記,而一些假銀錠上的日期則早於這類銀錠。那些試圖愚弄收藏家的假銀錠通常都是由真銀所鑄。還有一種假銀錠用來售給觀光客,其中不含一點白銀。
還有一點應注意的是在中國人民銀行保險庫裏有上千萬種的老銀錠。如果這些銀錠被投放市場的話,對收藏家將會是一件非常興奮的事情,但這也會導致某些種類的銀錠價格下降。該消息來自可靠的管道,其中某些人曾親眼見到這些銀錠。
銀錠的收藏對於中國歷史貨幣收藏家來說是一個新的令人興奮的領域。有了合適的參考文獻,現在收藏家們就能按種類或省份收藏銀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