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像大鬍子開國紀念幣

對於中國錢幣收藏家來說,眾多中國銀幣之中,大鬍子開國紀念幣也屬神秘之幣。其神秘之處在於鑄造地點、時間不詳,誰下令鑄造、幣面肖像原型是誰也不得而知。耿愛德對此幣的編號是K672(林國明/馬德和《中國金銀幣目錄》書中編號LM47,張璜《中國銀元及銀兩幣目錄》書中編號CH237),幣面圖案設計顯然是沿襲了1912年孫中山像和黎元洪像開國紀念幣的風格,正面居中是大鬍子男人七分像,外圍雙圈,左右飾花葉(沿襲1911年大清銀幣風格,Y31,K227,天津造幣廠、武昌造幣廠和南京造幣廠鑄造)。上書“中華民國”四個漢字,下刻“開國紀念幣”五個漢字。背面居中豎鐫“壹圓”,兩側飾嘉禾,外圍雙圈,邊緣上鐫英文“THE 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下鐫英文“ONEDOLLAR”(壹圓)。該幣正背面佈局和銘文仿1912年黎元洪像開國紀念幣(Y320&321;K638&639,戴帽和無帽,武昌造幣廠鑄造)和1912年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Y319;K603,南京造幣廠鑄造),只是肖像不同,背面英文也沒有花星分隔。值得注意的是,武昌造幣廠鑄造的黎元洪像開國紀念幣正面下方“紀”字是楷書,而南京造幣廠鑄造的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正面下方“紀”字是篆書(偏旁上部是兩個三角形);黎元洪像紀念幣背面“圓”字內部為方形口,而孫中山像紀念幣(包括Y318,K600)“圓”字內部則是三角口。

20世紀50年代“大鬍子”肖像原型被認定是程德全(常錯寫為“Chin Teh-chuen”,程德全曾於清朝1910-1911年間任職江蘇巡撫,民國1911-1913年間任職江蘇都督),該幣據稱是在蘇州造幣廠鑄造。這一信息長期備受質疑。首先,目前所知,沒有銀幣來自蘇州造幣廠。1904年和1905年,蘇州城內外建造了兩家造幣廠鑄造銅元,并都在1906年關閉。其次,1916年袁世凱去世前,沒有巡撫發行過使用自己肖像的銀幣。開創此先例者是雲南的唐繼堯(1916年),之後有湖南督軍趙恆錫(1922年,K763i)、直隸督軍褚玉璞(1927年,K690)和川康軍劉文輝(1932年,K795)發行過使用自己肖像的銀幣,但均不用於流通。其他的肖像幣原型均是總統、副總統或掌權多省或全國的大元帥,大多是樣幣,其中一些實屬紀念章。
 


“祝大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像明信片


蘇州造幣廠可以鑄造銀幣一事是在1915年6月20日的英文報紙《北華捷報》上披露的,文章標題是“新鑄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文章指出,當時的蘇州造幣廠已與一眾商人簽約,正準備生產帶有“光緒”(1875-1908在位)年號的銀幣。可惜沒有該幣的相關描述,但可能是江南省造七錢二分龍銀或1908年造幣總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銀幣(Y14;K216)的再版。而上海商會、上海銀行公會和江蘇銀行均稱不知曉此計劃。民國時期仍要發行大清銀幣遭到民眾強烈反對,因而1914年7月4日《北華捷報》稱江蘇都督馮國璋取消了生產該幣的合約。此後再無蘇州造幣廠的消息,很顯然已經關門大吉。蘇州造幣廠的設備、幣模和樣幣可能運至了南京造幣廠。

最早提及蘇州造幣廠造“大鬍子”銀幣的是在耿愛德《中國貨幣論》(The Currencies of China)第二版(1927年)175頁。耿愛德對此幣的描述是:正面袁世凱正面像,背面雙旗交叉。正面文字“大總統肖像”,背面文字“開國紀念”。他的結論是:“據說此幣為蘇州造幣廠所鑄,極罕見。”耿愛德所說的這枚幣乃著名收藏家伍德華所藏,伍德華曾在其《中國機制十文銅元》一書中提及。在介紹江蘇省造銅元的篇章(最初發表于1931年2月的《中國雜誌》)中,伍德華在蘇醫生(英文名John Abner Snell,1880-1936年,曾長期在蘇州居住,主要收藏中國20世紀的錢幣)的信息基礎上,更全面介紹了蘇州的兩家現代化的造幣廠。位於蘇州城內的銀元局在1911年補給了一些新設備,但在1912年就關閉了。這一信息在《北華捷報》中得到證實。伍德華稱:“依個人淺見,銀元局試鑄了兩類袁世凱像開國紀念幣。我收藏的孤品樣幣的描述來自耿愛德《中國貨幣論》第二版。”耿愛德在其1938年的《中國造幣史》(History of Minting in China)書中也曾提及蘇州造幣廠鑄造的袁世凱像開國紀念幣,但沒有詳細描述。

《中國經濟公報》(Chinese Economic Bulletin)10卷331期(1927年6月25日)中有關早期民國銀幣的文章中指出,“蘇州造幣廠也發行了一種紀念幣,一面是袁世凱肖像,另一面是民國雙旗。只發行了40枚。”耿愛德和《中國經濟公報》文章中所說的均是紀念章而非硬幣。耿愛德1954年版《中國幣圖說彙考》中編號B54(屬臆造幣),林國明/馬德和《中國金銀幣目錄》中編號LM937。這枚硬幣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與“大鬍子”開國紀念幣是同一肖像。

因此,首次提及“大鬍子”開國紀念幣的資料出處就有點含糊不清了。伍德華在1931年2月稱蘇州造幣廠試鑄了兩枚樣幣,并都在他的收藏中。我們首次看到該幣是在蔣仲川1939年6月出版的《中國金銀鎳幣圖說》一書中,編號395,蔣仲川稱此幣由巡撫程德全下令發行,或許是蘇州造幣廠所鑄,但沒有特地說明肖像原型是誰。1945年1月28期的《泉幣》雜誌再次有該幣的配圖,肖像原型是程德全。之後,施嘉幹《中國近代鑄幣彙考》(1949年和1951年中英文版)、耿愛德《中國幣圖說彙考》(1954年)、張璜《中國銀元及銀兩幣目錄》(1981年)均認為肖像原型是程德全。1947年,張璜和丹尼斯•希伯特(Dennis W. Sibert)合著一本有關中國銀幣的圖錄(手稿在作者的館藏中),可惜最終未出版,他們也認為肖像原型是程德全,但又指出有人說是袁世凱。

直到1993年,馬傳德在其父馬定祥的研究基礎上,發表文章稱肖像原型實則是袁世凱。馬傳德的文章英文版發表在1993年6月21日的《世界錢幣新聞》(World Coin News)上,中文版發表在1993年第3期《中國錢幣》和1995年第3期《錢幣博覽》上。馬傳德找到了程德全在1912年前後拍攝的兩張照片,與幣面肖像有別。馬傳德還找到了一張袁世凱在1912年初或更早些時候拍攝的照片,照片中袁世凱留著鬍子,與幣面肖像相似。1912年前,袁世凱退居在老家河南,由於沒有主理政務,因而無需剃鬚示人。只是,肖像雕刻不佳,可能是小造幣廠所為,如蘇州造幣廠,不像南京等一流造幣廠所鑄。毫無疑問,這也是該幣沒有批量生產的原因。

那麼,該幣為何在蘇州而不是天津造幣廠鑄造呢?

1912年2月之前,武昌成立了湖北軍政府,黎元洪任大都督;同時期南京成立了以孫中山為首的臨時政府,兩個政府都宣稱是中華民國政府。袁世凱的勢力在京津一帶,與武昌和南京相距甚遠。因而袁世凱像開國紀念幣本應在天津造幣廠鑄造才是,可惜天津造幣廠在1912年3月被毀,並被士兵搶劫一空,直到1914年才重新開張。而在蘇州的程德全是袁世凱的擁護分子,因而鑄造袁世凱像開國紀念幣也是有可能的。

耿愛德列出了蘇州造幣廠所鑄袁世凱像開國紀念幣的四個版別,且全部在他的收藏中:
K672,銀質,齒邊,可以看到葉紋。
K672a,銀質,光邊,無葉紋。
K672b,銀質,(光邊),僅正面。
K672x,黃銅質,(光邊),背面類型不清楚。

筆者注:耿愛德收藏的K672a、672b和672x樣幣邊緣均有連續的齒狀邊飾,非常奇特。市面上出現的該幣邊緣均是正常的齒邊或邊緣有點。筆者推測耿愛德的藏品是在蘇州造幣廠使用新機器(為鑄造銀幣而購買)鑄造。當時的蘇州造幣廠或許沒有軸環或鑄造樣幣時沒有使用軸環,於是就造成了幣緣連續的齒邊。而蘇州造幣廠最終也沒有生產該銀幣,幣模運到了南京造幣廠。筆者認為,南京造幣廠鑄造了使用原模的少量樣幣,當然還使用了軸環,由有經驗的工人完成鑄造。

初步對比大型拍賣會和拍賣目錄的錢幣圖片可以看出,K672已知有5-10枚,K672a僅知1枚,K672b已知有5或6枚,K672x已知有兩枚,還有一個新版別紅銅鎏金,僅知1枚。此外,過去在拍賣會上還出現了幾枚贗品。贗品很容易識別,可是耿愛德在其書中贗品部分沒有列出贗品,這一點有點奇怪。真偽最大的區別在於背面嘉禾底部的打結。真品是兩個橢圓形打結,應是絲帶環,可是看起來更像是金屬夾,而贗品沒有這種環。此外還有其他的鑒別真偽之處,特別是背面的中文。

冠軍2015年12月6日澳門拍賣會上拍賣的這枚為張璜——丹尼斯•希伯特(H. Chang-Dennis W. Sibert)遞藏樣幣,NGC AU58,目前已知大鬍子銀幣的品相最佳者。NGC或PCGS目前鑒定的唯一一枚。
 


*2015年冠軍拍賣機制幣標王此枚錢幣在冠軍2015年12月6日的拍賣會上(拍品號lot 185),以345000美元由現場美國藏家買下。

 

當時,張璜(創辦了《金融日報》的《泉幣研究》專欄)和丹尼斯合作編著一本關於中國銀幣的目錄,打算在1947年出版。遺憾的是,希伯特在一次飛機墜毀事故中受傷,不得已賣掉了自己的錢幣珍藏。而合著的目錄也從未出版,筆者藏有該目錄的手稿和書中圖片。
 



1912年袁世凱像開國紀念幣壹圓黃銅試打幣,NC收藏,K672x,NGC UNC Det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