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懷安軍金堂縣免夫錢折納銀每鋌重伍拾兩”銀鋌



1944年紐約美國錢幣學會(AmericanNumismaticSociety)出版,張乃驥著《北宋銀鋌銘文考》英文版一冊,中國古錢大王張乃驥(張叔馴)於抗戰期間赴美後,對研究錢幣仍十分積極熱心,並加入美國錢幣學會為會員,該會發行一本討論中國銀錠的小冊子。張氏對此件北宋“懷安軍金堂縣免夫錢折納銀每鋌重伍拾兩”(北宋早期的銀鋌)只有輕描淡寫的敘述和中文字的英文解釋而已,並未解讀這種北宋銀鋌的歷史背景之由來。

 


 

按:“北宋乾德三年(965)滅後蜀。乾德五年,立懷安軍,治金堂縣(四川金堂縣淮口鎮洲城村),隸屬西川路。管轄金水、金堂二縣。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於懷安軍改置懷洲,隸屬成都路,二十年,省懷洲入金堂縣。”由此推測這伍拾兩銀鋌可解為北宋乾德年間鑄造,是北宋早期主流典型的造型;兩端平直,中間束腰,總體寬厚,板狀,鋌面呈有冷凝形成的凹陷。鋌面比鋌背面大。至於這伍拾兩銀鋌的免夫錢是從身丁夫役演化而來的,是宋代的一種另類之賦稅。北宋時期老百姓是沒有勞役的,但到戰爭時才會去參與運送戰爭需要的物資、修築城寨等勞役。如果不能親赴戰時徭役,就要交錢給國家雇人代役。在用繳納的銅錢折算成銀兩鑄成銀鋌,這就是所謂的免夫錢。也可以說是老百姓向政府繳納的是免役錢。


 

免夫錢就是大宋帝國發明出來的又一種搞錢稅務方法,一直到南宋年間,南方各地的身丁錢才逐步取消,但像閩南地區的身丁錢,則是一直到了宋朝滅亡為止。

按免夫錢對宋代人民負擔極重,比如“京東一路之差夫一萬六千人,為錢二十五萬六千餘貫”,算下來,平均老百姓免一個人的勞役就要交免夫錢十六貫之多!

宋朝歷時三百多年,因抵杭遼金蒙外敵,而有這麼沉重的身丁錢、免夫錢。因而被親生父母殺害的嬰兒何止千萬!沖着這冤死的千萬嬰兒,實乃違背人性。蘇東坡被流放湖北時,他親眼見到:“黃州小民,貧者生子多不舉,初生便於水盆中浸殺之⋯⋯”“⋯⋯嶽、鄂間田野小人,例只養二男一女(筆者注:出土的唐代壓勝錢永安五男、五男二女,已不再流行。),過此輒殺之⋯⋯”江西地區這種現像也普遍存在,朱熹的父親朱松就發現:“(江西百姓)多止育兩子,過是不問男女,生輒投水盆中殺之。”福建更是“不舉子”的重災區,當時的福建百姓最多只生三個兒子,之後再出生的兒子,一落地就直接放到水盆裏溺死。歷史一直重演着像這種違背人性政策,有说“宋朝百姓文化生活水準高”,不知如何解釋。

近在網站看到有一枚身份不明的五十兩銀鋌,因為只能看到跟美國錢幣學會的銘文是相類似而抄文同意,但是仿的銘文有幾個字不同,例如折納銀,作為折納錢,兩改作倆⋯⋯而且北宋銀鋌多是瘦腰,但它鑒刻字文之左旁沿是直的,這很怪異,令人疑問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