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龍銀

清朝年間,臺灣省一共製造過五種現代風格的錢幣――也就是說,使用機器動力打製而成,非傳統翻砂熔鑄的方法。其中有兩種至今無人見過,或許根本不存在。在眾多有關中國現代機製金銀幣的著作中,耿愛德1954版的《中國幣圖說彙考》依舊是一本最具全面性的著作,然而,書中大部分有關臺灣龍銀來源的資訊卻是錯誤的。這些臺灣龍銀並非在福州製造,而是在臺灣(这也可稱是中國的第二家現代造幣廠)。關於這些難以捉摸的錢幣,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其來龍去脈,這要感謝英國錢幣學家萊特(Richard N.J. Wright)在1970年代利用中文報紙及英國領事館報告中得到的資訊而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

根據錢幣正面(中文面)頂部的中文字,這些錢幣本身可分為兩個系列。這些錢幣與廣州造幣廠所造的廣東錢幣很相似,事實上是仿造了它們。幣的中間是表明皇帝年號的四個中文字“光緒元寶”,由珠圈圍繞。上方是四個字標明省份,下方是面值。錢幣最中心處有一小圓點。與廣東錢幣及幾乎所有清代錢幣有所不同的是,這些臺灣龍銀都沒有滿文。錢幣背面(龍面)是一条盤繞側視之蟠龍,其下巴下有一火球,左右各有一中間空心的四點花星。龍的下方是英文面值,上方是英文TAI-WAN PROVINCE。其中一個系列的名字是“臺灣省造”(圖1-1,圖1-2),另一個系列是“臺省製造”(圖2)。在第一個系列中,目前僅知三分六釐(Kann135,L/M 329)和七分二釐(K134,L/M 328),其中七分二釐的種類繁多。而在第二個系列中,僅知七分二釐(K137,L/M 327)。據說在這兩個系列中都存在一種面值為一錢四分四釐的銀幣,但僅見拓圖。耿愛德在書中展示了一枚一錢四分四釐銀幣的拓圖,編號K133,但這枚錢幣實際應是Kann136(L/M 326),屬第二個系列,非第一個系列。曾澤祿博士的著作《臺灣貨幣的精神與文化》(2004年臺灣出版)中有一張真正的K133的拓圖,但是真幣無人見過。雖然第二個系列可能是為了強調臺灣已從一個轄區升級為一個行省,但是沒有人知道為何這些錢幣要製成兩個系列,也無人知道這些錢幣為何沒有滿文。

 

圖1-1 1890年臺灣製造光緒元寶庫平三分六釐銀幣 圖1-2 1890年臺灣製造光緒元寶庫平七分二釐銀幣,龍尾7根尾鰭


圖2 1892年臺省製造光緒元寶庫平七分二釐銀幣


根據耿愛德所說,臺灣龍銀是1890年左右在福州造幣廠製造,雖然他確實提到有一本中國圖錄將製造日期定為1887年。這兩個日期都是錯誤的。臺灣,西方人稱之為福爾摩沙,在17世紀80年代歸入清政府版圖,之後的兩百年中都隸屬福建省。1884-1885年中法戰爭後,因害怕法國或日本佔領該島,臺灣在1887年被設為行省,劉銘傳任臺灣巡撫。其實早在兩年前,臺北就已建立兵工機械局,就在該市北門外。
萊特(Richard Wright)在1975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福州造幣廠直到1896年才開工,而大英博物館卻在1893年就收到駐臺灣淡水領事W.S.Ayrton捐贈的兩種臺灣七分二釐龍銀。因此這些銀幣不可能是在福州造幣廠製造。另外,臺灣錢幣製作粗劣,因此也不可能是廣州造幣廠所製。真正的答案可在當時的中國報紙上找到。《北華捷報》和《字林西報》在1893年6月30日刊登了同一篇文章:

“臺灣的新造幣廠在本月20日首次製造了大量的七分二釐和一錢四分四釐銀幣,廣東造幣廠無法供應臺灣政府一年所需的所有銀幣。新製的臺灣銀幣與它的原型廣東銀幣很相似,但不同的是幣上省略了光緒皇帝的名字。”

皇帝名字的省略很明顯指的是沒有滿文,因滿文中含有皇帝的年號。文章中可能也把錢幣的面值弄錯了,正確的應是三分六釐[五分]和七分二釐[一角]。這在駐淡水的代理英國領事Hopkins的報告中寫得很清楚:

“在這一年,政府製造了數量可觀的小銀幣。然而,這些錢幣並非使用所謂的專業造幣設備製成,而是使用造子彈筒用的機器製造,稍作了一些改動,結果是,因壓印機不夠強大只能製造三分六釐銀幣和七分二釐銀幣,而無法製造更重一些的一錢四分四釐銀幣。至於這些錢幣的真實價值,我相信,應該不如廣州造幣廠所製的錢幣。”

造子彈筒用的機器在兵工廠內很常見。在1890-1893年的報紙上都有報道過福州和臺灣都是由廣州造幣廠供應小銀幣。當供應量無法滿足需求的時候,臺灣官員決定自行鑄幣。至今無法證實的一錢四分四釐銀幣可能是在廣州造幣廠製造的樣幣,因設備所限,臺灣是不可能自己製造出這種錢幣的。有關臺灣造幣廠的成立時間,可在1893年10月27日的《北華捷報》第648頁上找到線索:

“據《滬報》載,臺灣造幣廠在过去的6個月中製造諸如一錢四分四釐、七分二釐和三分六釐等小銀幣,其數量今已足夠島內所需,現考慮奏請臺灣巡撫邵友濂讓造幣廠停工一段時間。至於巡撫對這一請求的回復,我們無法知道。”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臺灣造幣廠在1893年春季即開始造幣。曾博士提供了一份地圖向我們展示了臺灣機器局的位置,就在城牆的西北角,該市的北門外。不幸的是,臺灣造幣廠沒有持續很長時間。1894-1895年的中日戰爭使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達50年。继短暫的“臺灣民主國”潰敗後,省庫和機器局被洗劫一空。日本佔領該島後,臺灣龍銀的流通即被禁止。因此,據說很多銀幣最後被製成紐扣和裝飾品,今天在市場上出售的那些臺灣龍銀上,字面有時候可以看到這種損傷或焊接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