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套簡單而類似錢幣的硬幣,正面是中文“北洋機器局”,中心“庫”字;反面中心為面值,左右各一細龍。該套幣的面值有:十兩(直徑33毫米)、一兩(直徑24毫米)、一錢(直徑約19毫米)和一分(直径不知)。它們或為紅銅,或為黃銅,也可能是紅銅或黃銅鍍銀,厚度及重量各異,邊齒為齒邊或光邊。它們在1919年11月1日的《北華捷報》(North China Herald)第一次被提到,當時有好幾位上海的錢幣收藏家回應了“這些銀兩幣是否被作為錢幣製造過?”這個問題。其中一個回應的是羅斯(Giuseppe Ros,意大利著名中國錢幣收藏家)提供了一份他所見過的所有這些銀兩幣和樣幣的清單。其中有一枚幣他是這樣描述的:“北洋機器局――有一種直徑很小並証明是青銅質的錢幣(此種幣我共見過3枚)――尺寸約一錢四分四厘大小――正面中心‘庫’字,中文‘北洋機器局’圍繞周圍;反面雙龍圍繞中文‘一兩’。”至於其他的羅斯隻字未提,他也沒有解釋為何一兩幣的直徑會如此小(約24毫米)。
35年後,耿愛德在其1954版的《中國幣圖說彙考》再次提到了此幣,稱其可能是作為某種金幣的樣幣被製造。第七期《Oriental Numismatic Society Occasional Papers》(1974年),萊特(Richard Wright)也說這種錢幣可能是以英國沙弗林金幣為基礎的某種中國金幣的樣幣。很明顯,耿愛德和萊特都未曾親眼見過這些錢幣,雖然其中的一兩和一錢在1925年7月和1928年11月的日本錢幣雜誌《貨幣》上有記載。
其他的說法包括著名中國錢幣收藏家張璜在內,均認為這些錢幣是秤重用的砝碼。還有一種比較複雜的說法,認為這些錢幣是那些準備取代銀幣價值的金幣樣幣。還有一些人認為這些幣根本就不是錢幣或樣幣,而是代幣。
縱觀這些說法,最站不住腳的一種是說這些幣是砝碼。這是因為,不但這些幣的重量錯誤百出,而且面值也五花八門。比如,十兩幣的重量從13.6克(一枚14.5克的幣厚度為2.6毫米)到22.1克(厚度3.6毫米)不等。另有9枚我們稱重過的一兩幣,重量也沒有一樣的,範圍從6.0克到7.2克不等。我們沒有一錢和一分幣的重量資料。還有一點也很明顯,這些幣之間不存在十進位關係。我們還可以證明這些幣也不是某些金幣的樣幣,因為這些幣的尺寸實在太小,根本不能代表面值相應的價值。1897年,戶部的一位官員楊宜治(Yang Yi-chih),確實建議過製造一種與英國沙弗林金幣相同尺寸和重量的金幣,但該方案未获准。
至於以金代銀的說法則頗為有趣,但在這個案例中行不通。19世紀90年代,金銀之間的相對價值為1:15。因此,把一兩(37克)除以15,那麼一兩銀幣相應的金幣重量應該在2.5克左右,十兩金幣的重量應該在25克左右。但是從以上給出的北洋機器局錢幣來看,一兩幣包括紅銅在內的重量都是正確重量的2倍多;如果是金幣的話,還會更重一些。雖然我們不知道一錢幣的重量,但它的尺寸應該和一兩幣類似,因此重量不可能是它的1/10。至於十兩幣,如果用紅銅質的話,則秤重太輕,但如果是金質的話,則重量差不多。
這樣就剩下這些幣是代幣的說法了。但是誰會使用這些代幣?到19世紀晚期為止,中國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在沿海地區,日常交易中都習慣使用方孔錢或者銀元(和小銀幣)。以兩計值的代幣並不適用。這些代幣很可能是用於賭博,但如果真是這樣,它們不該如此稀少。真正的答案或許在北洋機器局的歷史中可以找到。
北洋機器局最初是在19世紀60年代使用西方機器建立,實際由兩處場所組成――東局,位於天津以東5英里處;西局,位於天津南門外。一座小型現代造幣廠於1888年在機器局內建成,製造方孔錢,僅兩台壓印機,機器是從英國Greenwood & Batley處購得。這家造幣廠實際早於廣東造幣廠開業,但是由於生產成本太高在年末又被關閉。1896年,一座製造銀幣的新造幣廠在機器局內建立,用於生產銀元和小額錢幣。1898年10月,Charles Beresford參觀了北洋機器局和造幣廠,從他的描述中得知,造幣廠位於東局,有2台壓印機,日產量可達到3萬枚,但他訪問時的產量僅15,000枚。
兩年後,1900年夏天,這兩個機器局都被八國聯軍在鎮壓義和團運動時摧毀。東局被俄羅斯和日本的軍隊佔領。美軍第9步兵隊佔領了南門外的西局。報告這一事件的美國軍官說,機器局內有一造幣廠,且他們在一個關閉的金庫裡發現了白銀。這些白銀隨後一直被存放在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直至它的所有權明確。這一事件表明,北洋造幣廠在1898年10月以後的某段時間從東局轉移到了西局,或者也可能兩個機器局內都有造幣廠。這個美國軍官關於造幣廠在機器局西部的言論很可能是錯誤的。這兩個局的機器很相似,將這些設備誤認為是造幣設備可能是因為發現銀庫的緣故。可能他們只是發現了機器局內的財庫,僅此而已。
北洋機器局至此結束。之後在天津再未重建。搶救出來的機器都被運往山東德州用於新局的建立。新的北洋造幣廠1902年在德州城內的總督衙門旁建成。當1905年天津戶部造幣總廠设立後,北洋造幣廠成為造幣總廠的分廠之一,但仍使用舊名生產錢幣,直到1908年。1912年3月,當造幣總廠被焚毀、掠奪一空時,北洋造幣廠依舊運營,但部分也被破壞。從造幣總廠搶救出來的設備都被運往了北洋造幣廠,但是顯然北洋造幣廠在1912-1913年間並未開工,因為這段時間內沒有任何錢幣在這裡製造。造幣總廠最後於1914年在原址重建,但是之後的北洋造幣廠到底如何,無人知曉。
對這套以兩為單位的代幣的唯一合理的解釋是,他們用於支付政府雇員的薪水。在清代,政府官員、士兵和政府工作人員的薪水都是以兩計算的。這套代幣的名稱是“北洋機器局”,似乎表明這是北洋機器局用於支付給他們的工作人員的薪水。假定這些代幣真是在北洋造幣廠內製造,那麼可以確定製造日期應該在1896-1900年間。可能是造幣廠搬到德州以後,當時有一段時間造幣廠依舊是被稱作北洋機器局。這些代幣可能是在1900-1902年財政困難時期被使用,當時機器局正在重建,中國政府正絞盡腦汁籌備銀兩支付庚子賠款。錢幣中心的“庫”字表明這些錢幣將會由機器局的財政部贖回,也可能是代表那段時期很多中國銀幣都使用的“庫平”二字。
北洋機器局“庫”字樣幣一套:十兩,幣較厚,齒邊,青銅;十兩,幣較薄,齒邊,紅銅。Keefer舊藏;一兩,幣較薄,齒邊,青銅,R.G. McCabe贈送給包克;一兩,幣較厚,齒邊,紅銅,CCC298;雙龍合面一兩,光邊,青銅,Randall #3600,Keefer舊藏;雙龍合面一兩,光邊,青銅,Randall #3600,Keefer舊藏;雙龍合面一兩,齒邊,青銅,Randall #3600,Keefer舊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