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錢幣協會歷史

1937年4月2日,中華錢幣協會在亞洲文會大樓(現上海外灘美術館)閱覽室內舉辦了一場特別大會,會議通過了《中華錢幣協會章程》。以下是對中華錢幣協會歷史的簡要回顧。

中華錢幣協會的最早發起者是兩位熱心的錢幣收藏家:帕克斯先生(G.H.Parkes)和穆德先生(K.F.Mulder)。兩位收藏家就協會的成立事項與《中國雜誌》(The China Journal)聯合創辦人之一蘇柯仁先生(Arthur de Carle Sowerby)進行了接洽。1934年5月下旬,三人在蘇柯仁先生的住所召開了一次小型會議,會上決定推進中華錢幣協會的創辦項目。

 


《中華錢幣協會章程》

1934年6月6日,《中國雜誌》辦公室內召開了一場會議,會上舉辦了中華錢幣協會的成立儀式,與會的創始成員除了上述的帕克斯先生、穆德先生和蘇柯仁先生外,還包括著名錢幣收藏家雷伯恩先生(G.D.Raeburn)、裘畢勝先生(H.E.Gibson)、保羅先生(L.Paul)和布特裏克先生(Richard P.Butrick)。會議決定暫時擱置協會規則和章程,若後續有需要則再加立。蘇柯仁先生當選為協會理事長,帕克斯先生為名譽秘書,穆德先生為名譽司庫,裘畢勝先生為額外的委員會成員。協會設立入會費10美元及年費5美元,並向所有對收集和研究硬幣、紙幣、紀念章和勳章感興趣的公眾開放會員資格,可由現任理事會成員正式提出和附議,並由委員會選舉產生。會議還決定從1934年10月開始,於每月第二和第四個星期二舉行例行會議。此外,鑒於皇家亞洲學會(RAS)授權中華錢幣協會在亞洲文會大樓內的閱覽室(博物館路20號)舉行會議,協會理應對上海博物館(此處指亞洲文會大樓⸺上海最早的博物館)的錢幣收藏予以特別關注(注:文中的博物館路已在1943年更名為虎丘路)。


1932年亞洲文會大樓

中華錢幣協會成立後,很快同倫敦的皇家錢幣協會、紐約的美國錢幣協會以及大英博物館的錢幣兼獎章保管員建立了聯繫,並維持着友好關係。在錢幣協會圖書館的籌備建立過程中,許多會員紛紛慷慨解囊、予以捐贈,其中包括著名中國銅元大師伍德華先生(A.M.Tracey Woodward)。伍德華先生一直是中華錢幣協會最慷慨有力的支持者。

中華錢幣協會成立後的三年間,協會理事會定期舉行會議,不過1936年,僅在每月第二個星期二舉行一次會議。後例行會議又改為每月的第二個星期三舉行,具體時間為下午5點30分。協會成員還組織了幾次非常有趣的講座,期間展出了收藏的各種硬幣、紙幣和獎章。


如今的上海外滩美术馆

1937年4月2日舉行的特別大會上,中華錢幣協會通過了《中華錢幣協會章程》,並任命耿愛德先生(Eduard Kann)擔任副理事長一職。

協會的理事會成員有:理事長蘇柯仁先生、副理事長耿愛德先生、名譽秘書雷伯恩先生、名譽司庫穆德先生、委員會成員和裘畢勝先生。

(文章來源:《中國雜誌》1937年4月刊26卷4期⸺包克收錄,《東亞泉志》編輯部整理)

包克收藏並精裝的中華錢幣協會文集(封面頁)

耿愛德贈與包克的簽名文章

《中國造幣廠歷史》撰寫於1940年2月12號,上海

《早期中國銀幣》撰寫於1948年1月14號,舊金山


包克收藏的其餘五篇中華錢幣協會文章

雷本贈與包克的簽名文章

《中華蘇維埃硬幣與紙幣》&《不存在的硬幣》
撰寫於1929年2月25號,上海


雷本贈與包克文章中的部分臆造幣圖示

包克所收藏的中華錢幣協會文集中,刊發於《中國雜誌》的文章共六篇,此為第一篇。後五篇文章分別涉及中華蘇維埃硬幣與紙幣、上海硬幣、中國臆造幣、中國造幣歷史以及中國早期銀幣,將在日後為大家一一揭曉,屆時請關注冠軍拍賣的推文。


與耿愛德在上海亞洲文會大樓(博物館路20號)參加過中華錢幣協會組織的會議。

                  

【附錄】
《中國雜誌》

 

《中國雜誌》(The China Journal)是一份英文漢學雜誌,1923年1月由英國籍博物學家蘇柯仁聯合著名漢學家福開森等創辦於上海,原名《中國科學美術雜誌》(The China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為雙月刊,1925年改為月刊。1927年1月,雜誌英文名由The China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改為The China Journal,中文名於1936年1月相應地改為《中國雜誌》。至1941年停刊,19年間共出版35卷214期,影響遍及瀛海內外,深受當時漢學界關注。

該雜誌系近代西方人在華創辦的最重要的漢學雜誌之一,創辦目的是深化中國科學研究,並且鼓勵中國的文學和藝術研究,重點是支持原創性研究。主要刊登中西方學者關於中國事物的研究文章,內容包括動植物及礦產資源調查、生物化工研究、水文氣候分析、地理物產調研、政治經濟評述、風土人情介紹、時局動態跟蹤、藝術宗教以及歷史文化研究等等,對於促進西方世界瞭解中國、推動近代歐美漢學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及學術價值。其所附圖像資料尤其豐富美觀,彌足珍貴。

與以往乃至同時期的漢學雜誌較多關注中國的歷史、宗教、文化等不同,《中國雜誌》刊登了大量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方面的研究文章,從中可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20世紀的漢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也使得該刊成為一份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漢學期刊。

同其他漢學雜誌相比,《中國雜誌》具有兩點特殊的歷史和學術價值:其一,《中國雜誌》內容的涵蓋面要廣泛得多,不僅涉及中國事物的人文方面,亦涉及自然方面;不僅有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也關注中國的現實狀況和問題。其內容包羅萬象,堪稱關於中國歷史與現狀、人文與自然的百科全書。其二,值得關注的是,該刊設址上海,對民國年間的上海市況多有記錄,蘊含極為豐富的上海地方史資料,比如其對“淞滬抗戰”的全程圖文報道,內容相當豐富翔實。

一幢有故事的老建築⸺上海外灘美術館

上海外灘美術館坐落於上海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之處的外灘源片區,曾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之一⸺亞洲文會大樓舊址。當初修繕耗資4000萬元人民幣。該片區緊鄰原英國領事館,是上海外僑最早涉足之地。這幢建成於1932年的亞洲文會大樓,不僅是19、20世紀中西學術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歷史見證,也是近代中國最早向社會開放的一座博物館。當年,在這幢五層大廈中,設有演講廳、圖書館、博物館陳列室,參觀者月均7000人次。這個集展覽、文化活動以及知識傳播於一身的機構,成為有別於城市街區中其他建築,帶有文化底蘊和歷史的場所,也是殖民時代獨特的城市肌理。

 



蘇柯仁

蘇柯仁(Arthur de Carle Sowerby,1885—1954年)是英國籍博物學家,曾祖父是英國植物學家、地質學會創始人詹姆斯·索爾比(James Sowerby),父親是在中國佈道逾四十年的浸禮會教士蘇道味(Arthur Sowerby)。為了佈道,蘇柯仁一家於1881年就來到了中國山西省。蘇柯仁在中國度過童年,因此能說一口流利的華語。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後,蘇柯仁一家選擇回到英國。蘇柯仁在英國讀完高中後,順利考入布裏斯托大學攻讀理學。1905年,蘇柯仁從布裏斯托大學輟學,重回中國,在天津任教於倫敦會辦理的新學書院,之後參加多次長途探險旅程,採集當地標本。他曾出版多部專著,奠定其在中國博物學方面的學術地位。

1922年秋,蘇柯仁聯合著名漢學家福開森等在上海創辦《中國雜誌》。雜誌定位為:綜合性、探索性,兼有普及和欣賞價值的學術雜誌。1927年5月,主編蘇柯仁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他撰寫了一篇社論《科學無國界》(Science Knows No Country):“科學無國界,以及知識的國際化,這是一個已經被二十世紀全人類普遍接受的事實。任何一個民族的人民,要是還在聲稱他那落後和過時的文化還可以躲在人類知識體系,維持着某一個角落,或者有權守着一條獨自的研究路線,都是沒有人會相信的。”

 



耿愛德

耿愛德(Eduard Kann,1880–1962年)原籍奧地利。1901年離開維也納進入英國銀行業,次年派往中國的分行,由於熱愛中國及中國事物,與中國人亦相處愉快,在中國居留長達四十七年。耿愛德有豐富的金融行業從事經驗,在上海從事金銀條塊買賣時,國民政府常聯絡他徵詢意見,並委任中央造幣廠顧問委員會委員職務。從1946年起,連續三年赴美國遊歷,1948年4月曾拜訪費城造幣廠。移居美國後曾在洛杉磯市郊的羅亞拉大學(Loyola University)授課,至過世時均住在好萊塢。耿愛德定居美國後,開始寫作《中國幣圖說匯考》,自掏腰包於1954年印刷出版。書中圖例均為其藏品。

由於長期從事金融業,耿愛德對中國貨幣有相當造詣,故該書迄今仍為一本重要的中國銀元參考書;後因需求甚殷,乃於1966年再版。耿愛德也收集紙幣,原打算出一本有關中國紙幣的書,但未能實現。作為早期研究中國經濟、財政的權威學者,耿愛德所統計的中國金融財政貨幣資料皆有所據,屢為後人引用。除了機製金銀幣外,耿愛德生前所藏的中國紙幣與銀錠數量極大,今後恐怕也無人能出其右。1954年,為籌措《中國幣圖說匯考》的出版經費,耿愛德出售了部分藏品,其他藏品後來分三批出售。第一部分於1971年6月出售,計1200品,其中大多是極珍貴的錢幣;第二部分出售於1971年9月,計535品,以新疆錢幣為主;第三部分出售於1972年3月,是耿愛德的雜項集藏。有些是其曾著錄過的精華,如吉林和新疆的金銀幣;另有些是稀有代用幣及章,由於當時不受注意價格很低,被一位幣商購入後編了本目錄按標價銷售。耿愛德也收藏銀錠兩百件左右,但未公開拍賣;英國大英博物館現藏有中國銀錠332件,其中有190件銀元寶系其舊藏,在1978年被該館購得。

  

伍德華

 

伍德華(Alphonse Marie Tracey Woodward,1876–1938年)出生於印度洋中的留尼旺島,父親是美國海員,母親是法國人。1879年隨其母定居日本。伍德華年幼即繼承父親收集的郵票藏品,16歲時就撰寫郵票文章,着重於搜集研究日本郵票,不久成為日本、朝鮮、中國臺灣郵票的權威。1911年至1916年間,曾先後到達新加坡及倫敦兩地,隨即移居中國,直到1930年舉家遷往法國。1928年出版Postage Stamps of Japan and Dependencies(《日本及其屬地郵便》),此書獲得1929年英國皇家集郵學會(RPS)年度獎,至今仍為這方面權威之作。

居留上海時,伍德華開始寫作有關中國錢幣的文章,1921年幾次發表在上海出版的英文雜誌The New China Review(《新中國評論》)介紹各地金銀銅幣,1922年因該雜誌停刊未能繼續。隨後The China Journal (《中國雜誌》)月刊在上海發行,伍德華應邀撰寫中國十文銅元系列專文,以Notes on the Provincial Minted Coins of China(《中國各省機製銅元》)為題,陸續發表十八篇介紹中國各省當十銅元的論述,伍氏回法國後將之加以整理合集裝訂,彙編成書在1936年出版,重新命名為The Minted Ten Cash Coins of China《中國機製十文銅元》,這就是著名的《中國機製十文銅元》的由來。在所有中文或其他文字的書籍中,這是第一本系統介紹中國機製十文銅元的書譜。

伍德華藏品中錢幣的部分極為豐富,據耿愛德所述,伍德華藏品是西洋人中首屈一指的。其錢幣在20世紀50年代公開拍賣,買主包括當時埃及國王法魯克等人。1996年11月,香港冠軍拍賣受美國東部藏家Frank Robinson委託,購得包括一枚1932年金本位幣五角銀質樣幣和三枚湖南十文黃銅、紅銅樣幣。2007年12月,香港冠軍拍賣以103000美元的高價拍出一枚原伍德華舊藏的1853年寶泉局當千雕母,這是中國雕母錢拍賣價格首次超過10萬美元。

1904年甲辰江南省造光緒元寶二十文銅幣 NGC MS 63BN⸺
伍德華-包克舊藏。包克家族於2015年3月23日捐贈與上海造幣博物館

 
1853年寶泉局咸豐元寶當千雕母。
2007年在冠軍拍賣的成交價為103000美元

 

                               伍德華知名舊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