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錢樹最早出土和發現於中國中原地區,近年在中國西南地區又多次出土並有新發現。文物專家、錢幣學者對搖錢樹進行了年代考證、劃分類型,分為東漢早期、中晚期和蜀漢時期。搖錢樹具有升仙和求富的雙重含義。然而在新疆一直未見有發現和出土搖錢樹的報導,由於沒有實物,有關搖錢樹的研究也是空白。筆者針對新疆2015年首次發現的搖錢樹,參考季羨林、蕭清、何志國、鐘治、休樹中、唐光孝等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央視“探索”欄目紀錄片《千年搖錢樹》內容,對搖錢樹的起源、功能、文化屬性略表己見,與同好共賞。不妥之處,望各位專家、學者、同仁斧正。
一、搖錢樹的歷史淵源及地域分佈
搖錢樹的起源,一說源自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銅樹;二說源自戰國時期的流行器物多枝燈,或漢代各種神樹模型。目前持後者意見的學者為多數。還有不少學者指出搖錢樹枝片上的動物和錢幣圖案與四川鹽源出土的青銅枝片可能有淵源關係。
最早的搖錢樹年代是東漢早期,數量稀少,集中在成都平原地區;東漢中期和晚期該器物迅速流行,覆蓋今天的四川、重慶以及周邊地區;東漢末到三國時期,搖錢樹數量銳減;西晉時徹底消失。有搖錢樹出土的墓葬大多為大中型墓葬,表示該器物在當時的使用者屬於富有家族。
搖錢樹的地域分佈:迄今為止,全中國共發現搖錢樹189例,主要分佈在四川、重慶、雲南、貴州、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湖北等地,2015年在新疆首次出土發現。
二、搖錢樹的實用功能及起源背景
搖錢樹的用途,一說用於死者生前家庭範圍內的祭祀;二說是早期道教法器;三說是專門的陪葬用器皿。
現在學術界認為第三種說法最有依據,並承認搖錢樹可能賦有多種意義。最主要是引導死者靈魂進入死後仙界(“引魂升天”),其次也是民間祈求財富的表現,同時搖錢樹還可能有庇護死者家庭子孫的作用。
經過專家、學者多年來對搖錢樹的研究,認為其起源緣於古人對樹的崇拜。“樹崇拜是一種舉世習見的文化現象,而巴蜀文化區的這種現象更加獨樹一幟。”研究認為,“他們尊崇西蜀‘天下之中’的‘建木’與‘建木之西’的‘若木’,認為它們是眾神通天地的天梯與日神的棲息之所。因此,很多出土稍早年代的搖錢樹葉片上都有與各民族神話傳說相結合,並演化為社柱、樹神的透雕圖案”。
“這些圖案都是以樹木為中心,適當加上一些地域特徵性:就像頭上長樹的神人”,這種“建木若木崇拜”歷經夏、商、周、秦、漢以來長久不衰,只是隨時代的變遷而逐漸演化。“到了漢代以後,隨著人們人文觀念的提高,宗教觀念的漸漸衰退,葉片上透雕的大大小小的錢幣造型取代了之前的各種神話圖案”。可以說,搖錢樹反映了樹崇拜的一個階段,對神的信仰開始變成對金錢的崇拜,那個時候,人們開始認為財富、金錢高於一切。發展到秦漢時期,搖錢樹已經成為人們日常使用的燈具,引人追思那些給人間帶來光明的日神之樹,或注入金權主義的觀念,成為了象徵土地和金錢財富的明器。”
三、搖錢樹的文化屬性
關於搖錢樹的屬性,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說法是搖錢樹是西南地區文化的產物,持此種意見者佔大多數,理由是搖錢樹這種器物只在西南地區發現,絕無僅有。另一種說法是搖錢樹為漢文化產物,使用者為移民到成都平原的漢人。該觀點於20世紀90年代後提出,依據是出土有搖錢樹的墓葬,與中原地區墓葬在格局、規模、其他隨葬品方面都一致;並和同時期西南地區出土的隨葬品和規模有很大的差別。
四、摇钱树的结构布局
搖錢樹在結構上分兩部分:陶制或者石雕的基座(搖錢樹座)和插於樹座的青銅樹。樹的部分又可分兩部分:樹幹和枝葉。早期樹幹多為實心,但大多數發現的搖錢樹樹幹為空心,橫截面為橢圓形,布波浪紋。一般樹幹長1.5-2.0米,分4-6節。每節都有4個插槽,供插嵌枝片之用。枝片裝飾圖案多種,主要有鳳、西王母、龍、羽人、猴、錢幣等。
五、在新疆地區首次發現的搖錢樹和同出的銅錢
中國文物學會、中國錢幣學會會員儲懷貞先生於2015年元旦,在吐魯番從一位來自古龜(qiu)茲國(今阿克蘇地區)的客人手中,徵集到一些古龜茲錢幣及搖錢樹一件。該搖錢樹老鏽牢貼錢表,鏽物堅硬,擦拭不去,包漿深厚,夾有雜色鏽斑,字邊肉間鏽色協調且自然。搖錢樹上錢幣的錢文為“定平一百”,字跡清晰,用筆遒勁有力,灑脫秀麗,佈局勻稱;錢幣內廓平整,錢眼廣穿,美不勝收;通體紅鏽自然,鑄造精緻。經多位錢幣專家、學者鑒定,珍品無異。
關於該搖錢樹錢幣方面數據:儲懷貞先生徵集到的這件帶10枚“定平一百”錢的生坑青銅搖錢樹,據轉讓者介紹,是在阿克蘇地區和上述古龜茲國銅錢——漢龜二體剪輪與無紋錢等物同坑出土的。據丁福保著《歷代古錢圖說》記述:“定平一百”製作與小直百、漢興相類,又皆在四川出土自蜀晉無疑。唯不能確定何人所鑄。
另據《文物介紹》編輯記述:“定平一百”錢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定平一百出土多在四川,亦曾與“太平一百”錢同在江蘇丹徒出土。按彭信威《中國貨幣史》列蜀漢錢稍宜,是為晚期所鑄。“定平一百”錢體薄小,有大小二種。大者徑16毫米,重1克左右;小者徑僅12毫米,重約0.6克。錢文篆書而漫漶不清,直讀,光背。其確鑿歸屬尚待進一步考證。
六、對新疆出土搖錢樹的考證
新疆出土的這件帶10枚“定平一百”錢幣的搖錢樹,經測量,重180克,通高18釐米,除上掛10枚“定平一百”錢幣——其錢背皆為穿上下鑄龜茲文,穿左右鑄漢文“五銖”;還有一個較小的青銅人物鑄在搖錢樹的右側。這個小型人物向右觀望,頭頂有高肉髻,額及兩側有發際,面部圓潤,穿圓領衣,衣袖頗窄,左手拳握衣角下垂,呈“U形,再延經右手腕下垂,作左手插腰、右手搖樹狀,憨態可掬,十分精美。
據專家針對搖錢樹前期考證,中國西南搖錢樹人物除特殊的佛像外,其餘均有口髭,即八字胡,這是吸收了遊牧民族的特點。因此,在鄂鋼飲料廠出土東吳有口髭的青瓷俑中,至少戴尖頂帽俑與佛教有關,它們集搖錢樹佛像口髭和尖頂帽胡人的特點於一身。
另外,中國西南出土和挖掘面世的搖錢樹佛像是我國最早的佛像之一,由於涉及印度早期佛像傳入中國的時間和路線問題,它的年代尤為學術界關注。對於在新疆首次發現該搖錢樹人物是佛像中人、還是中原人或胡人,是否和絲綢之路文化、宗教有歷史淵源,尚待進一步研究。
結語
搖錢樹又稱錢樹、神樹,東漢時期開始在西南和華東南地區廣為流傳。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神樹造型藝術最精彩、最傑出的表現形式。加上述面文“定平一百”背文穿上、下鑄龜茲文,穿左右鑄漢文“五銖”,可見新發現的龜茲銅錢和搖錢樹是“定平一百”錢最晚在西晉十六國之成太宗李雄晏平年間(公元306-310年)鑄造後傳入西域古國,再鑄造了“搖錢樹”及“定平一百”背“漢龜五銖錢幣”。亦是巴蜀地區巴楚、江南民俗信仰之物證與西域龜茲文化結合的實證,更是古代新疆、中國貨幣文化的產物和典型的代表,從一個側面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博大精深的貨幣文化思想理念和鑄造工藝,進一步證明了古代西域自古以來就是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今日,該搖錢樹意外驚現於新疆,填補了新疆無搖錢樹的空白,學術理論研究價值更加凸顯,搖錢樹如何流傳到西域?何人作何使用?是西域自鑄還是中原鑄造?這一切撲朔迷離的謎題的確留下了許多難解之謎,許多方面還待各位專家學者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