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是禮飾還是玉幣

美石為玉,玉是石之精華。古人認為萬物皆有靈性,玉是山川的精華,有溝通天地鬼神的靈性。故佛道雅稱玉為大地舍利子,可祛邪避凶。

 

戰國素面青玉璧

玉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玉器,《爾雅·釋器》載:“肉(璧體)倍好(中孔)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根據孔徑大小將其分為玉璧、玉瑗、玉環三種。考古發現,玉璧最早產生於距今約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中就出現大量的製作精美的玉璧。商周時期為玉璧的發展時期。春秋戰國時代,玉璧被大量用來作佩飾和殮葬,還有作為禮儀場合手執的信物。成書於戰國末期的《周禮》把璧、琮、圭、璋、琥、璜等玉器作為“六器”、“六瑞”。

國人好玉,我國玉文化沉積蘊涵了深厚的炎黃傳統文化。

新石器時代玉璧玉色一般多呈青、綠、灰白、淡黃色;素面無紋,打磨光亮。多有外周不圓,中孔不居中,孔側呈斜坡狀,或厚薄不均,璧面不平,並留有切割痕。紅山文化玉璧玉色多見紅褐、灰黑色,璧肉的邊緣呈薄刃狀。良渚文化玉璧外緣薄,內緣厚,沁色多為霧狀的灰白色。

商周時期的玉璧所用玉材多為新疆青、碧、白玉及南陽玉、岫岩玉。圓形,璧面平滑,內外緣厚度相當,璧緣邊棱為圓角,中孔規整。小型玉璧有雕琢精美的紋飾,大多是弦紋,或為龍、鳳、鳥紋。

春秋到戰國時期的玉璧紋飾主要有雲紋、穀紋、蒲紋,有的還有蟠螭紋;玉質仍以白、青、碧玉為主。這時期出現了出廓玉璧等創新製作,即在內孔或外緣上鏤雕出生動的動物形象。雕刻技法普遍運用粗細陰線結合法,粗線條少,細線條多,且線條有毛口。刀工鋒利挺拔,刀痕較深,轉角尖銳。其製作風格影響直至漢代。

《周禮·天官·大宰》:“大朝覲會同贊玉幣、玉獻、玉幾、玉爵。”鄭玄注:“玉幣,諸侯享幣也。”孫詒讓正義:“金鶚雲:‘古者玉帛通謂之幣,玉幣即瑞玉也。’”《管子》書中是這樣描述貨幣起源的:“玉起於禺氏,金起於汝漢,珠起於赤野,東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里,水絕壤斷,舟車不能通。先王為其途之遠,其至之難,故托用於其重,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可見貨幣起源與形成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便於攜帶保存,具有稀缺價值的物品,相對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必然性也會增加。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掘中出土的玉璧與玉器的數量巨大、製作工藝簡單而不似禮器或裝飾品,放置位置等分析,更多是代表一種財富象徵。所以玉璧成為特殊商品而成為原始貨幣也完全有可能的。


玉璧,在中國傳統的文化理念中,作為中國古代玉文化中的核心器物,它的歷史延綿了5000多年,它也曾充當過早期的貨幣與財富的象徵,但更多的是玉璧代表着美好的意願和高貴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