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差大臣驚世之旅⸺記李鴻章訪美破冰之行

即使已辭世百年有餘,世人對李鴻章先生(1823-1901年)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評價仍是毀譽參半。先生終其一生兢兢業業,為清廷鞠躬盡瘁。甲午戰爭後李鴻章被革職,賦閑在家,繁華落幕,先生輝煌的政治生涯走到盡頭。當代中國學者和歷史學家對李鴻章功過的評價多數都很苛刻,認為李鴻章為了個人政治與經濟利益出賣了國家和人民,甚至將貪婪賣國的罪名加之於身。這種極端的觀點一直流傳到20世紀,而在中國,幾乎每一所院校都會傳授給學生這樣的觀點,近年來才湧現出較為客觀的評論,正如先生曾自述“知我罪我,付之千載”,果然如此。
本文非為詳述李鴻章訪美十日之完整行程,而是敘說一些之前從未公之於眾的文獻、重要歷史記錄及與之相關的紀念章。這些均為托馬斯·羅格將軍(General Thomas Ruger)的遺物。羅格將軍是美國東北區陸軍統帥,當時美國政府為李鴻章的到訪而指派的接待委員會負責人。托馬斯·羅格將軍的後人將他的遺物完好保存至今,我們非常幸運能夠得到這些資料及實物。
李鴻章先生(1824-1901年),安徽人,一生可謂際遇非凡。少年中舉,受曾國藩的提拔成立淮軍,與湘軍共同平定太平天國之亂。之後受清皇室重用,官位扶搖直上,一直做到封疆大臣(清無宰相),這是漢人在清朝廷中做到最高的位置。晚年周旋于太后和親王之間,辦理洋務,直至甲午中日戰爭,在中方戰敗之後,先生前往日本。遇刺後,被迫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的簽訂被看成喪權辱國約,先生的聲望自然也有所損傷,但在西方世界,他被譽為是最出色的外交家。
1896年,73歲高齡的李鴻章代表清廷開始了出使歐美各國的旅程。李鴻章此次出訪,從3月28日上海啟程到10月3日返抵天津,歷時190天,從此他的對外知名度達到巔峰。李鴻章是國際公認的中國晚清外交第一人。他每到訪一個歐洲國家都會受到熱烈歡迎,並受到皇家式的接見。(1896年4月5日)李鴻章獲得大英帝國維多利亞女王授予的“皇家騎士大十字勳章”,那個時代的英國很少將此勳章頒發給外國人。1896年8月28日,當乘載包括李鴻章在內的外交使團“聖·路易士”號郵輪駛入紐約港,美國兩列艦隊多響禮炮齊鳴以示歡迎。他登船後,托馬斯·羅格將軍即率政府要員正式接見。此次訪美,李鴻章希望能夠順利完成兩項重要的外交使命。第一項外交使命是希望結束對中國勞工的剝削,不再招收中國勞工到古巴的甘蔗種植園工作(詳見澳門文件)。在總共大約22.5萬名的新募中國勞工中,雖僅1.4萬人獲得了自由,其他人大多數死於缺乏醫療保護、虐待、疾病,李鴻章還是成功終止了慘無人道的中國勞工貿易。
李鴻章的第二項外交使命是說服美國政府改變對中國的移民政策,呼籲廢除排華法案《格力法》(注:Asian Exclusion Act,1882年頒佈實施,1892年補充修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被廢除)。該法案規定每年僅限100名中國人移民到美國。他還希望美國聯邦政府能採取公平公正的措施保護中國人的生命和財產免受加州不斷爆發的種族騷亂侵害。為了完成這項任務,他希望得到美國前總統尤利塞斯·格蘭特將軍的幫助。在格蘭特的亞洲中國之行途中,李鴻章與格蘭特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可惜李鴻章到訪後格蘭特已經辭世,儘管訪美期間深受歡迎,李鴻章最終還是未能完成此事。在繁忙的公務行程中,李鴻章抽空拜謁格蘭特未完工的陵墓,格蘭特的夫人與兒子作陪,格蘭特夫人將丈夫心愛的遺物——手杖贈與李鴻章留念。格蘭特將軍的陵墓于1897年竣工,為了表示紀念,蒂芙尼公司鑄造了一枚紀念章(圖1),正面圖案是格蘭特的右臉側像,背面圖案是已竣工的陵墓。目前,每年約有9萬名遊客到格蘭特將軍的陵墓瞻仰參觀。


圖1-1 正面圖案是格蘭特的右臉側像,背面圖案是已竣工的陵墓

圖1-2 格蘭特和李鴻章

9月1日,大清國公使及華人領袖為李鴻章舉辦了歡迎晚宴,設宴於當時美國最好的餐廳Delmonaco’s。此處列舉的晚宴圖2晚宴菜單功能表是彼時功能表的還原。菜單上印有清末官方國旗黃龍旗與美國國旗交叉(圖2)圖樣,字樣以法語印刷,共有十餘道菜品,搭配六種不同種類的葡萄酒(此細節的完整描述專供對烹飪藝術感興趣的讀者參考)。出席此次晚宴的一名重要嘉賓是大清駐古巴總領事余思詒先生,他在廢除雇傭中國勞工法案一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圖3是余思詒先生的列席座位卡。圖4是李鴻章當時的名片。有趣的是,有一些卡片中寫著“中國女皇陛下”。這是否是出於對慈禧太后的尊重,我們已無從知曉。


圖2 晚宴菜單

圖3 余思詒先生的列席座卡。餘思詒(1835-190年),清朝外交官。他從小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思想開放,主張學習外國的科學文化,曾為清廷擬定過開辦洋務的報告,深得北洋大臣李鴻章的賞識。後經李鴻章推薦,作為駐外使節長期在國外任職。為了發展民族工商業,後被派往日本、美國考察。著有《樓船日記》等書


圖4 李鴻章當時的名片

紐約之行第三天,美國第22、24任總統格羅弗·克利夫蘭特地從華盛頓趕來接見李鴻章,由於美國首都遭熱浪襲擊,這次旅程並不舒適。會議在紐約市總督島舉行。在那個時代,一位國家元首離開自己的府邸親迎到訪的外國貴賓,這是非常罕見的,也是來訪賓客的無上殊榮。
在餘下的訪美行程中,李鴻章成為了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圖5)的座上賓,這家公司作為東道主負責安排李鴻章的行程。該公司配備一輛豪華列車專門招待李鴻章,並為其提供最優渥的食宿條件。圖6和圖7分別展示了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招待李鴻章的9月5日晚宴菜單和9月6日早餐菜單。圖中菜品十分精緻,可與當時全美最負盛名的餐廳菜品相媲美。透過菜單圖片我們依稀可以窺見兩個有趣的現象:無論誰都不可能嘗遍晚宴餐單上的所有食物,因此我們推斷,李鴻章用餐時只能挑選那些最吸引他的菜品。此外,菜單中還寫著一種名為“廣式乾薑”的菜品,它是當時常見的中國小吃。我們並不知道它為何出現在餐桌上,也許是因為美國人認為它好吃,也有可能它是李鴻章喜歡享用的零食。


圖5-1 截至1882年,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鐵路公司、最大的運輸企業,並且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除了英法兩國,總計30000英里里程的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擁有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都要長的行駛里程。該公司的預算撥款數額僅次於美國政府。

圖5-2 喬治·布魯克·羅伯茨,1880–1896年間任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總裁,1896年李鴻章訪美期間依然在職。他將賓夕法尼亞鐵路建設成世界上最大的鐵路公司。  


 

圖6 9月5日晚宴菜單
 

圖7 9月6日早餐菜單

 

圖8 印著“李鴻章”三個金色大字的封面

圖9 李鴻章年輕時的照片

 

圖10 李鴻章隨行的政府官員及朋友的名字

圖11 行程時刻記錄

 



為了紀念李鴻章此次的賓西法尼亞鐵路專列之行,美方還專門印發了一本李鴻章訪美小冊子,約有十來頁,記載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史實。封面赫然印著“李鴻章”三個金色大字,名字上端是中美國旗交叉圖樣(圖8),首頁有一張李鴻章年輕時的照片(圖9),還有一頁是與李鴻章隨行的政府官員及朋友的名字(圖10)。此外,小冊中還載有李鴻章乘坐專列前往北美並到訪其他美國城市的名稱及行程時刻記錄(圖11)。李鴻章北美之行的最後一站是參觀尼亞加拉瀑布,它的雄偉壯觀給李鴻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圖12是李鴻章的訪美路線圖。

  
圖12 李鴻章的訪美路線圖

在離開美國之前,李鴻章送給羅格將軍漢堡銀質紀念章一枚,該紀念章的雕刻師是奧斯卡·伯格曼(Oskar Bergmann)。儘管此紀念章材質並不少見,但極少有紀念章如它一般——與一次特殊的外交之行息息相關。


圖13-1 漢堡銀質紀念章,帶NGC打盒。此章曾為羅格將軍所有。

圖13-2 該模具的雕刻家為來自馬格德堡的赫爾曼·赫爾德。幣面上李鴻章肖像的原裝幣模現存于德國蔡茨的莫里茨堡博物館。
赫爾曼·赫爾德(Hermann Held)1836年出生于蔡茨,曾在馬格德堡工作。他還是首個朝鮮機鑄幣模具的雕刻家(詳見《東亞泉志》第11期)。1914年,他將畢生所造錢幣模具悉數捐贈給家鄉蔡茨的博物館。

圖13-3 1890年德國漢堡港

李鴻章原先打算遍訪全美,間或可乘坐橫跨美國東、西兩岸的跨美鐵路。無巧不成書,加利福尼亞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種族暴動,出於安全考慮,李鴻章只好改乘去往溫哥華的列車,再從加拿大搭船回國。途中還發生過一個小插曲,他所乘的船隻最遠只能到達日本橫濱,抵達橫濱後他需要轉船換乘一艘美國輪船,但他在簽訂《馬關條約》後曾發誓堅決不再踏上日本的領土,他於是下令在船與船之間置一木板,就這樣踏板而過。1896年9月底,李鴻章回國。
今天,當我們追溯李鴻章的世界之行,從中不難看出,晚清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外交關係是坦誠相待的,即便不十分友好。倘若清廷能妥善處理,保持良好的外交關係,那麼中國通過變革以實現軍事強盛便指日可待了。可惜事與願違,義和團運動爆發後兩年,愚昧保守的清廷向列強宣戰。李鴻章卻抗旨不遵,拒絕執行朝廷的參戰命令(李在經過這趟令他大開眼界的世界之旅後,對各國之先進與強大的軍事力量已是了然於心,相較之下,中國實難抵抗各國列強)。然而,毫無招架之力的清廷並沒有放過年事已高的李鴻章。當列強步步緊逼,清廷只好再次將李鴻章召回,命其簽訂《辛丑合約》。走下病榻的李鴻章代清廷簽字畫押。簽署條約後僅兩個月時間,即1901年11月,李鴻章憤然離世。
繼義和團運動之後餘波再起,清王朝滅亡的喪鐘早已敲響。十年之後,搖搖欲墜的清朝大廈終於傾倒,中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時代,社會動盪不安,民不聊生。
(本文是李鴻章系列第一篇,《東亞泉志》將連載與李鴻章有關的錢幣文章,敬請讀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