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件

在講述澳門文件之前,我們必須把眼光投向和澳門在同一條北回歸線(23.5°N)上,位於西半球的另一群島——古巴。

古巴這個坐落在加勒比海中的島嶼國,在15世紀哥倫布登陸時,只有很少的土著人。一般人類學家相信它和南美洲的土著是同屬於瑪雅人的一支,因為島上並沒有太多的礦產,無金礦又無銀礦,所以並不十分受西班牙人的重視。但是到17世紀之後,北美洲的移民漸漸増多,因為需要大量的人工開發。英國人和西班牙人在海上爭奪霸權之餘,把古巴變成了黑奴買賣和轉運中心。如此也造就了一個大城市叫哈瓦那,他們在這裡販賣人口。

黑奴貿易從1500年持續到1866年,最後一艘不法私運黑奴的船Clotilda在1866年帶了110名非洲黑人到美國的阿拉巴馬州。大約有1 250萬黑人先後由葡萄牙、西班牙還有英國等歐洲國家被賣入古巴,拍賣後再運送到新大陸。至少有200萬人死於運送路程中。

美國在1776年實現獨立,隨之開始和古巴進行貿易。19世紀初,蔗糖的需求量不斷增長,而古巴的種植業也隨着奴隸數量的增長而擴大。到了19世紀,歐美的上流社會已經把喝茶融入了生活的必需。帶有泥土氣味的甜菜糖遠不如加了蔗糖的紅茶能帶給人們的滿足感。蔗糖的使用成了地位和財富的象徵,這可以從應之而起的昂貴茶具的製造和加大了的裝糖容器看出來。

 


1860年代一套完整的銀制美國茶具
圖片是一套希臘復古形的茶具,在1860年由Wood and Hughs製造,它包括了一個熱水壺、兩個茶壺、一個裝糖的容器、一個盛牛奶的容器,還有一個盛廢水的碗,託盤是Gorham製造的。這一套茶具和在1860年美國總統林肯的妻子所購買的極其相似,如今這一套茶具已經在國家博物館中存放。請注意,在這一套茶具中裝糖的容器和茶壺的大小幾乎是一樣的。


古巴的蔗糖很快成為歐美人的最愛。黑奴、蒸汽車和有軌道的人力車把古巴帶入了蔗糖的王國(這和1930年代的臺灣在日本人統治下的糖業發展史極其相似,他們所使用的有軌人力車和臺灣如出一轍)。當時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糖都是由古巴出口的。為了甘蔗田勞工而大量輸入人口,成為古巴人口的主流,哈瓦那也成了一個大都市。早期輸入古巴的工人,多是和美洲大陸一樣,是由非洲輸入的黑奴,也有少數是南美洲土著。

到了19世紀的中期,由於國際形勢和世風的轉變,黑奴的販賣進入歷史。1807年,美國通過了禁止販奴的法令,同年,英國也通過了一個類似的法案。1808年之後,從西非將奴隸輸送至新大陸已經成為了一項非法貿易。儘管這並沒有完全制止非法的奴隸貿易,但是1830年代時,輸送至美洲的奴隸數量已經大幅度減少。直到後來的美國南北戰爭,最終禁止了奴隸貿易。但是農場仍然需要大量的工人,“苦力”也就應運而生。(“苦力”一詞起源於廣東話,指勞苦工作之人,之後廣泛地被西方人作為除了非洲奴工外,東方包括印度雇傭或買賣的勞工或奴工的代名詞。)
 


奴隸船
圖中是一艘在1850年代停在香港港口的貨物船(cargo ship)。大多數的貨物船在那個時候都是木制的。
J. C. Head1850年所畫油畫
圖片顯示一艘英國的商船(merchant ship)這只是貨船的另一名字,今天叫container ship停泊在印度的龐貝港口(今天叫孟買)。


1807
年,美國通過了禁止販奴的法令,西班牙也隨之於1811年在其本土和所有殖民地廢除奴隸制度。然而這法令並沒有在其殖民地上強制執行,當時古巴、波多黎各和西印度群島從奴隸制度中獲益頗多。直到西班牙在伊莎貝拉二世(1830-1904年)統治期間,在1843年到1868年間建立了《西班牙王國1845憲法》,並且在1854年頒佈皇家法令,才開始頒佈並實施勞工合同法。

 


1807
年美國頒佈的禁止買賣奴隸法


在北半球的另一端珠江口的西側有兩個小島Taipa和Coloane。這兩個小島就如同海岸線上的一扇門,澳門這個地名也就應運而生——意為“海灣門戶”。自秦以來,這個地方就已經納入中國的版圖。在南宋末期國家患難的時候,這個地方更是人們棲息逃生之處(參考文天祥1278年《過零丁洋》)。但是大多數的時候,這個地方在1850年前只能算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漁村。因為是南方絲綢之路可以經過的一個地方,所以自古以來就有一些和外人交流的經驗。葡萄牙人用媽祖閣為這個地方命名為“Macau”,媽祖即客家語中對海之女神林默娘的稱呼。早在大航海時代,在1557年葡萄牙人就以每年500 Reals(葡萄牙1430年至1911年所使用的貨幣單位)租用這個地方,直到1887年才正式劃入葡萄牙人的版圖(由開始的賄賂到最後轉為正式的租金)。1999年,澳門成為最後一块還給中國領土的土地,也正式結束了列強在整個世界的殖民時代。


文天祥
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名句:“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詩中的零丁洋就是澳門附近的海域,汗青就是歷史、史冊的意思。


在明朝的時候(16世紀),葡萄牙人在這兒設立了航海學校,教授國外的傳教士和商人們中國的文化和語言。澳門也逐漸成為了一個中西文化、經貿的轉換中心。今天這兩個小島已經成為了一個島,而且成了世界博彩業的中心。
 
19世紀中葉(1850-1861年)之後的近半個世紀(1861-1908年)可以說是一個風雲際會的時代。在東方的世界,中國人剛剛經過了兩次鴉片戰爭(第一次從1840年到1842年,第二次從1856年到1860年),清咸豐上臺,慈禧時代也開始了。在中國的南方太平天國興起,民不聊生。在日本剛剛結束了將軍時代,走進了明治維新的時代。在西方,英國人仍然擁有海上的霸權。但是在北美洲的美國,民權運動和棉花工業的工業化,加上南方和北方意見的不和,終於導致了一場改變歷史的南北戰爭(1861-1865年)。
 


從1847到1874年苦力輸入古巴的記錄
從官方記錄可以看出來,古巴輸出的蔗糖直接和輸入的黑奴和苦力人數成正比。同時可以看出,官方記錄中,黑奴的輸入在1866年停止,苦力的輸入也在1874年停止。



   

貨船的側面圖和它中間夾層
平常奴隸們就睡在中間夾層,還有捆綁奴工們的腳鐐手銬,奴工們在甲板上每天要強迫跳動一小時維持身體的狀態。

 


奴隸船艙內示意圖

奴隸船上綁住奴隸所用的手銬腳鐐



古巴1997年發行的紀念華工抵達哈瓦那150周年紀念章


因為價錢和人道的關係,非法的黑奴買賣在1830年代已趨緩慢,這場南北戰爭終於徹底地結束了奴隸的買賣,但是在古巴的農場上仍然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英國人和西班牙人在海上用來買賣黑奴的船就很自然的在買賣鴉片之餘轉入了中國所謂的勞工市場,也就是當時所謂的苦力市場。因為海運奴隸是非法的,因此最初這些人被稱為“合同工人”,也就是雇主和雇員的關係。早在1830年代,就已經有少數人被賣往東南亞和美洲。咸豐和慈禧掌政期間,因為國內的太平天國運動,導致社會的不安,又因為黑奴的價格增高,大量的苦力從1852年到1874年之間都經由澳門賣出再輾轉的賣到了古巴、秘魯和東南亞等地。

根據古巴官方記錄,至少有25萬的中國勞工多由中國沿海城市,包括由廣東、福建、香港和臺灣的工人前往。在這期間至少有半數人進入了甘蔗田工作。當時的甘蔗田多為英國人或者是西班牙人控制的。末了,能生還而且得到居留權的大約萬人而已。勞工們在登上運奴船上後就面臨殘酷的生活環境。在船艙中,工人們被用鐵鍊綁住。在缺水、缺空氣又缺食物的環境中經過130天的旅程,至少有10%到15%的工人喪失了生命。上岸後,輪船公司在哈瓦那以拍賣的方式出售工人,這和從前拍賣黑奴的方法如出一轍,合同則由雇主保留。因為瘧疾、痢疾和重感冒等亞熱帶疾病,加上辛勞的工作、雇主的剝削,大多數的人都未能在獲得自由前存活下來。還有很多人在合同年限過了之後,仍然被迫工作。


1847年,第一批800名中國人到達古巴,進入蔗糖工廠工作。其中的517人在農莊工作。而1854年頒佈的法令對1854年苦力數量的逐漸增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很多苦力受到了和黑奴一樣的對待。當時的情況十分嚴峻,大量中國工人因受欺淩和植物園主毀約而自殺,因此清廷於1873年派遣調查人員前往古巴進行調查。隨著伊莎貝拉二世女王被廢黜,爆發了西班牙卡洛斯戰爭、古巴獨立運動和美西戰爭,苦力貿易最終在1873年被法律終止,但是事實上,根據歷史文件可以知道,苦力貿易仍然在繼續。

1868年到1878年,古巴爆發十年戰爭,這是古巴一系列獨立戰爭的開端。戰爭期間,古巴的雇主讓他們的工人參戰,以維護自己的利益。十年戰爭之後,一些苦力獲得了自由,並成為公民。戰後,古巴出口的蔗糖大幅度減少,而苦力獲得自由之後也希望返回中國,但是因為其無力支付回國的費用,只能繼續呆在古巴工作。

 


古巴的十年戰爭
1868年到1878年的古巴十年戰爭,是古巴一連串的獨立運動的開始。


在19世紀末期,美國人和西班牙人產生了爭執而發生了一場美西戰爭。戰後,美國人也接受了西班牙人在古巴和菲律賓的殖民地。一直到今天,美國仍然在菲律賓和古巴擁有軍事和海軍的基地。
 


1898年的美西战争
在1898年美國的USS Maine號在哈瓦那和西班牙的船隻衝突所產生的戰爭,戰爭以簽訂了巴黎條約而終止。

當英國人把蒸汽機引入製造蔗糖後,很多苦力以及原先是苦力的中國人得以在白人身旁管理廠房及其他工人。有些甚至在獲得自由後,通過和當地人結婚獲得了更高的社會地位。
 

雖然部分苦力在十年戰爭結束後就獲得了自由,但是大多數的苦力都是在美西戰爭結束,李鴻章於1896年訪美後才獲得的自由。這些中國勞工是在李鴻章及其時任中國駐古巴領事的學生余思詒的幫助下才能夠免受剝削。


李鴻章和美國總統格蘭特(左)
李鴻章訪美請參考本雜誌第13期



苦力們由澳門乘船航行到古巴的路線

美西戰爭結束後,古巴終於獲得了自由,美國控制了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群島。直到現在,波多黎各和關島仍是美國的領土。

卡斯楚政權在1950年代控制古巴的時候,很多中國人從古巴遷徙到了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尤其是靠近邁阿密附近,他們的祖籍多為客家人,他們稱自己為哈卡人。

由今天的眼光看,這種慘無人道的往事和先一代的移民們在大時代下吃苦耐勞和奮鬥的精神,和他們對古巴的開發建設所付出的貢獻,我們認為,有責任把它記錄下來,並且把這一份得來不易的文件重新敘述,公之於世。

澳門文件

文件1&2 澳門文件(正反兩面)

第37號文件是由在澳門的西班牙公使在1855年3月13日發下來的,文件上有西班牙公使、代辦和雇主的簽名,文件上有當時西班牙政府的官印。

文件在澳門簽署蓋章,其中說明這個18歲的青年人林先將前往古巴,在雇主處工作8年。根據古巴官方的記錄,中國人最早在1847年就前往了古巴工作,工作許可就是這種澳門文件,這種文件在中國發出,但是在古巴完成,因此用中西雙語書寫。但是能夠完整存放至今的文件實在很少。大多數的文件多是在1850年中間給予的,文件中說明給這些中國勞工分發合理的食物和工資醫療及假期。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工資非常低,並且只給予最少量的食物配給。儘管一些中國人是希望作為正常工人工作,但是他們大都遭到了和奴隸一樣的對待,待遇遠不如合同中描述的那樣。我們知道勞動法在1854年3月才頒發通過,而且我們也知道,給予他們的工資遠遠少於黑奴的工資。

 

  


文件3&4 勞工願意遵守西班牙勞工法的證明(正反兩面)

這是一張由勞工簽署,願意遵守所有西班牙勞工法證明。因為林先不認識字,所以這張不是他本人寫的,是由代辦所書。但有的文件確實是由勞工所書。(反面為見證者之說明及簽字)

 

 


文件5 農場雇主的推薦信

這份工作表現聲明說明了勞工林先在古巴完成了8年的工作,而且工作很賣力,是一個很好的工人。這樣的文件在勞工完成8年合同後,可以在其找工作時作證明之用。

 


文件6 受洗為天主教教徒的證明書

這份文件是由牧師為他寫下的證明,說明這名27歲的中國人完成了8年的工作,如今已經加入天主教,而且有了一個西班牙的名字勞里安諾(Laureano),受洗書記錄在第8本書171頁的1454號證明,文件上的官印說明是1862年到1863年所寫下的證明。受洗證明書通常在8年合同期滿之後發放。這份文件可以追溯到1863年,說明該人8年合同開始自1855年。19世紀時,宗教占了那些在巴的中國人生活的很大一部分。

 


文件7 地方首長請願申請合法的工作及居留權

這份文件是向地方首長申請古巴身份文件(Cedula)的請願書,文件說明中國人林先在古巴完成了8年的工作,而且信奉了天主教。

 


文件8 合法的工作居留證

這是一份名為“Cedula”的證明可以工作的執照,書1862年,勞工的名字是勞里安諾(Laureano),單身,年 27歲。這是發放給中國人的古巴身份證明,並不同于中國駐哈瓦那領事館發放的證明。

 



這份珍稀的文件向我們揭示了苦力制度的真實面目,包括共6份8張文件。第一份是在咸豐五年二月十五日定下的雙面中西文合同(第31號,從拍賣獲得),寫下了立合同人的身份。合同一面是中文,採用鉛字印刷,背面則是西班牙文,有官員的簽名和印章(圖10)。林先是廣東從化人,包括他的姓名、年齡、籍貫。當時他是18歲,合同上寫明了代辦人和雇主的姓名,合同中說明工作以8年為期,由船到哈瓦那八日後算起,無論做任何工作,一切皆聽從雇主所言,工作期間,無論身體狀況如何,皆依當時大呂宋國女皇在1854年3月22日頒發的勞工法的27條和28條。工資以第43、44、45條款計算,不可有所拖欠,每日工資以4元計算。疾病用醫用藥到治癒為止。若因病而無法工作到15日以上者,不發工資,生病或周日方可放假。每日食物應有鹹肉八兩加上兩磅半的雜食。出發前,勞工們先由代辦人發8元準備購物,船出發前,代辦處發給衣服4件並給4元,共計12元。照哈瓦那勞工條款的第七條,12元日後由工資中逐漸扣除,但不得多過每月1元,到扣完為止,每月工資為4元,不可拖欠。雖然合同中做出了規定,但是我們可以知道,工人事實上缺醫少藥,不斷工作,缺少食物、衣物和生活必需品,有時甚至沒有報酬,在超出合同年限後依然被迫工作。
 


西班牙駐中國的公使的官印
這個官印在整個文件中都有使用


這是一份十分完整的文件,不僅說明當事人林先當時的情況,更說明了西班牙政府對於奴工制度的完整性,這對一個當時在中國不識字的平民小孩所受的約束是不言而喻的。當事人林先在完成了合約中規定的八年工作期限,又得到了雇主的和牧師的推薦,有了一個西班牙的名字勞里安諾(Laureano),在天主教的保護下,又得到了地方主管(Capital General)的請願,因而得到了居留權和新的工作證明。
 

重新檢視這份完整的文件,讓我們又看到了一個半多世紀前的中國和世界,也讓我們知道世事的不易。就算是美國,1807年通過的禁止奴隸買賣的制度,一直到1866年才真正實行。中國和中國人在這期間,為了求生存和爭取自由奮鬥所付出的代價不能說不多。在感慨之餘,記下此事也為我們中華民族共勉。
 

我們知道,在林先的澳門文件之後約一年半多,也就是1856年的一份不完整的文件中(第87號),我們知道最主要的苦力買主是Campbell家族。Campbell是古巴、波多黎各、西印度群島、圭亞那地區最大的農莊莊主之一。在過去幾個世紀中,該家族是蘇格蘭高地最大的氏族之一。John Campbell Senior故事中,我們知道在1850年到1870年代,當時在香港最大的船家都是由Campbell family控制的。他們是古巴、圭也納、西印度群島中最大的農莊擁有者,他們有無數大小的船隻,行走於七海之中。他們販賣黑奴苦力還有玻璃珠(當時叫貿易玻璃珠,用來裝飾或者作為金錢使用,他們使用這些貿易珠與非洲人、美洲的印第安人還有臺灣的山地人交換商品、奴隸和服務)。他們也販賣絲綢茶葉和鴉片,他們更是販賣煙草、蔗糖、香料,還有從北歐洲買得的小臭鹹魚作為給奴隸工人們的食物,可以說是賺盡天下的財富。在澳門和工人們簽下合約之後,再把工人運送到香港,搭船到古巴。當時還沒有蘇伊士運河,要經過南海、印度洋,然後從非洲南方的好望角再到大西洋,再往北航行到加勒比海中的古巴和其他島嶼。奴隸工人們只能算是貨物或者他們賺錢的工具之一。並沒有把他們當人看待,若不幸去世,就丟入鯊魚肆虐的海中,不到一分鐘,就可以把整個搶食而空,就算有幸能到達目的地,經過拍賣過後,他們往往只能拿到比黑人還要少的工資,他們拿到的大約30分錢一天,而黑人可以有50分錢一天,不能不說是殘酷的。
 


非洲貿易珠
歐洲人向非洲人購買物品所使用的貿易珠,貿易珠是一種用低溫燒出的玻璃珠。直到16世紀至20世紀中葉,歐洲人用它換取貨物、奴隸還有勞力。


從披露的這份合同和其他文件中可以知道,林先比大多數被運往加勒比地區的苦力更為幸運。這個目不識丁的中國年輕人在農場度過了8年辛苦的勞工生涯,才給予了他工作居留證,讓他有權在古巴永久居住和工作。

但是大多數勞工並沒有林先那麼幸運,90%都在完成8年工作前就去世了。他們從登船開始便面臨非人的處境,被當作貨物捆綁、對待,幾乎沒有水和食物。

歷史中還有很多像苦力這樣的事件,諸多掌權者和商人系統地剝削並欺淩一群人。而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事情在現在的世界中仍然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