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道光老公銀餅鑄造溯源及戳印略檢

 

1939年蔣仲川著作《中國金銀鎳幣圖說》稱:“道光十七年(1837年),張溫在臺南州新震郡度白口地方起事,自稱興明大元帥,鑄造此種壽星銀餅,計重七錢二分,此幣在臺灣俗稱老公銀。”

自從蔣仲川這麼一說,幾乎所有錢幣書刊都是照抄不誤,例 如《泉幣》第一期《道光銀餅》,彭信威《中國貨幣史》,張璜《中國銀圓及銀兩幣目錄》,張惠信《中國貨幣史話目錄》,耿氏《中國貨幣》,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歷代貨幣》 等等大大小小的錢幣參考書都是這麼說,好像已成定論無談矣!
蔣仲川不知根據何種史料文獻?我找了許多有關臺灣歷史史料以及義民抗清的史料,都找不到有這種所謂“張溫”這個人,也不知到臺南州新黨郡度白口地方是指何處,又說是張溫起義時鑄,您想這有可能嗎?既然張溫自稱為“興明大元帥”,為什麼還用滿清文字,為什麼又用清朝的道光年號呢?臺灣義民抗清均是官逼民反,一時衝動之舉,起義僅一年間即被鎮壓,從老公銀留存下來的版式眾多,鑄造時間不會僅是一年,而且戳印之多,也非是短暫流通行用,因此張溫不可能鑄造這麼多銀餅,蔣氏之說不可信也。

在1863年,S. Wells William著作英文書本——《中國通商手冊》第五版第270頁有這麼說:“在1838年,福建道庫發行當地銀幣,大小如同西班牙銀元,正面有老公壽星,並有道光年鑄及庫平七錢二分,並且是足紋銀餅,背面有三足鼎爐,這表示政府官定的銀元支付軍餉,滿文字有臺灣,表示它是在臺灣鑄造,這種銀元的製作很粗糙,在1842年這種老公銀已經減輕,在1845年已經減輕到百分之五......”
從臺灣明清史料也可以旁側推理,道光銀餅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鑄造是可信的,並不是張溫起義所鑄,是臺灣府庫官鑄之幣。

老公銀留存下來儘管是“千錘百鎜”“戳痕累累”,但老公笑臉面容依然如故,更多的鎜印反而覺得它的古樸可愛,也是一種戳印藝術之佳作矣!

筆者略檢戳印如下: